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传统工作开始被机器人取代。从简单到复杂的创意工作,机器人和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尤其是在中国,文科毕业生逐渐感受到AI带来的就业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在北京、深圳等地推出的“AI公务员”项目,机器人已开始涉足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一现象不仅让科技从业者感到震撼,也让许多普通员工深感不安。
在传统认知中,机器人替代的主要是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作,但如今AI的影响已渗透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最近,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在各类日常工作中以机器人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加油站进行加油服务,街头警察与机器人并肩巡逻,而一些地方的公文处理、民生服务、招商引资等岗位也已被AI程序取代。这些变化让许多人开始质疑,未来的工作会是怎样的?
比如在上海一家线上艺术书店,一名编辑助理负责撰写书籍介绍文章。过去,每天须花约一小时撰写一篇书籍文章。有了AI,写作速度和质量都大幅提升,能在短短一分钟生成一篇爆款文章。这名员工感到自己被取代了,她的“天赋”似乎变得毫无价值。很多像她一样的文科毕业生,面临相似困境。随着AI在各类文案创作中强势崛起,传统的写作、编辑等职业逐渐变得没有竞争力,甚至失去市场需求。
AI技术已开始在各个领域引领变革。它们可以执行如做三明治、熨衣服、铺桌布等日常家务,甚至在一些服务行业中替代人工,并开始在餐饮、超市等多个行业实现商用化。
虽然AI和机器人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对于那些重复性高的劳动工作,AI意味着更高的失业风险。南京的零工市场近年的“抢人大战”已不再如以往激烈,越来越多机器人代替了工人。以江苏微盟电子为例,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得用工人数从接近万人减少到仅仅2050人,但在此过程中,企业产值却从80亿人民币(约15亿新元)增加到140亿人民币。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智能化转型,人工职位的削减似乎难以避免。尽管这些技术提高了生产率,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工人失业。
AI带来的冲击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威胁。事实上,AI和机器人技术也为人类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许多传统岗位不再需要人工执行简单、重复的任务,社会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和创意的领域。
例如,未来机器人可能更多地作为辅助工具,为人类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在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共同合作,推动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将成为适应未来的关键,尤其是在AI和机器人的辅助下,工人可以有更多机会从事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如何与技术共同进步,在新的工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我们应当看到,使用AI不是要消灭人类的劳动,而应视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未来的职业竞争不仅是人类与机器的竞争,更是每个人与时代之间的竞争。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在这个“加速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