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汇集1131个新加坡华语词语的巨著,不仅是一部语言编纂工程,更是一份深刻反映新加坡多元文化语境的语言生态地图。捍卫我们本土语言的多样性,就是捍卫在地文化的个性与尊严。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一部关于我们独有的文化想象、血缘情感、草根智慧和语言生命力的宝库。
厚厚两大册共1600多页的华英双语版《从石叻坡到新加坡——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终于出版了。我以为,这“重量级”的出版物反映新加坡华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代表着新加坡华语的自力,更是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更生。自力,是我们语言文化自身的力量;而更生,是我们的语言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
语言是一个不断流动与生长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词语都犹如各具特色的个体,携带着文化的深层记忆与社会的集体想象。如果全世界每一样事物都只能有一个名字,你以为我们的语言是丰富了还是贫瘠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语言压缩至单一表达模式——譬如仅能用一种方式称呼“出租车”,而不允许叫德士、计程车、的士的话,表面上似乎是大家有了统一规范的可沟通的词语,其实那是在切断语言的生命脉络,转化为一个僵化、贫瘠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的单一化,不仅仅意味着词语数量的减损,更是文化想象空间的收缩,甚至人类智慧和语言资源的凋零。
在多元文化的语言实验场域中,语言的丰富性恰恰来自于不同文化符号的交织与碰撞。特别是在多元民族文化语言的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特的语言实验室,新加坡华语犹如一条穿梭于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华族方言之间的语言溪流,每一个词语都是语言文化交融后具有生命力的产物。华语受到英语(如“后座议员“)、马来语(如“甘榜”)以及其他语言的多重浸润,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生态——这种语言的杂糅性并非缺陷,而是文化创造力的本质体现。华族方言、地方语言在这一过程中也积极扮演关键角色,它们不仅仅影响词语(如“头家”),更深刻塑造语言的内在精神与表达逻辑。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正是尝试捕捉这一语言演化的微妙动态:语言绝不可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持续交织、重构的文化实践。
2010年,中国语言学家李宇明先生提出的“大华语”概念,为我们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提供富有洞见的理论框架。这一概念与西方语言学界关于“Englishes”的思考异曲同工,承认语言的多样性,肯定不同国家、区域华语(即所谓的“Chineses”)的文化价值。“大华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哲学,它意味着语言是开放的、流动的,每一种地方性语言变体都是全球语言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因。所以时至今日,难道我们还要妄自菲薄,说新加坡华语难登大雅之堂吗?
一种语言考古学的重要实践
有了这样的底气,我们甚至可以把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建构和出版看成是一种语言考古学的重要实践。与一般的地方语言词典不同,这个资料库不单单提供新加坡特殊字词的简单解释,所以不是与其他词典比较词条的数量。反之,它是通过收集例如乐龄、五脚基、娘惹、巴刹、新谣、怕输、吃风、沙爹等共九大类(包括教育、社会、食物/植物、生活用语、社群/团体、交通、法政、地理相关、文化)本土词语及词源、语言和文化的历史演变,甚至提供报章媒体中使用的例句,捕捉并保存我们多元社会最草根的口语记录和最微妙的文化呼吸。
资料库也持续收录新加坡出现的新词语,以反映本地不断演变的语言环境和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譬如因为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冠病疫情,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词语,包括“阻断措施”“解封阶段”等。其中较关键的词语都已经纳入资料库,因为这些词语都具有本地特色,也反映新加坡在疫情期间的应对政策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举措。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化词语,实则是新加坡社会记忆的活档案,是文化认同的亲密的叙事空间,必须在流失之前尽早保留、记载和传承。
在这项跨学科的语言研究工作中,研究团队一开始就直面一个堪称艰难的学术挑战:在浩如烟海的本土语言材料中,如何精准甄选与提炼具有文化、历史与情感意义的词语?面对逾千个待考察的词语,团队以近乎考古学式的态度考察出处,逐一追溯每一个词语的文化基因与语用脉络。彼时,许多本土词语的根源如同沉睡多年的文化遗迹,资料匮乏,甚至几近湮没。研究团队不得不穿越历史的迷雾,在陈旧报纸、斑驳文献、字典古迹,甚至寻访专家学者,去追寻蛛丝马迹以重构语言的文化地图。
于是乎,整个研究过程形同一项文献修复的工程。研究团队投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每一个词语“似是而非”的说法里考证、在“想当然耳”的事实里核查、进而展开汇编与翻译环节等等,都在可能的范围内追求可信度。在制作纸质的双语出版物时,华文和英文内容也进行详细的对比、编辑和校对,还提供插图或照片。其中,团队还经历2020年至2023年疫情笼罩全球的艰巨处境——图书馆关闭、学术活动受限,访谈困难、研究进程一度陷入停滞。所幸,学术的热情始终是穿越暗夜的火炬,随着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网络版上线(https://www.languagecouncils.sg/mandarin/ch/learning-resources/singaporean-mandarin-database)与大部头出版物的付梓,终于让社会大众甚至国际友人看到研究成果的光亮。
文化认同的建构工程
这一套汇集1131个新加坡华语词语的巨著,不仅是一部语言编纂工程,更是一份深刻反映新加坡多元文化语境的语言生态地图。甚至,这资料库完全有望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生态系统:对学生而言,是语言认知的生动窗口;对教育者来说,是专业发展的丰沛资源;对语言学者,则是文化研究的珍贵矿藏;对一般的国内外用户,是认识新加坡华语的华英双语资源。这资料库的价值也超越语言学研究本身,它是新加坡国民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新移民和外国友人理解本土社会的语言桥梁,是全球华语多样性的重要资产,甚至也是语言人类学研究的珍贵文本。
通过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我们得以窥见本地语言的活态构成——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记忆的容器,是集体认同的象征。所以简言之,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词汇资料库,更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建构工程,也是文化自信的载体和依据。通过每一个被发掘、被阐释的词语,为新加坡华语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价值。特别是在目前这个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成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时代,捍卫我们本土语言的多样性,就是捍卫在地文化的个性与尊严。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一部关于我们独有的文化想象、血缘情感、草根智慧和语言生命力的宝库。我们的华语,从来都不仅仅是华族之间的交流工具而已,更是文化记忆的活水源头。
目前,除了将出版物入驻各学府、文教机构、社团和图书馆,这个研究成果已经与学术机构和教育部展开战略性合作,标志着这项研究走出学术殿堂,超越学术范畴,重新回到生活场域,甚至走向更为广阔的教育实践疆域。通过将资料库的词语纳入学生学习平台和课程内容,研究团队为语言教育注入活态的文化血脉。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华语将继续演变和进化。与其耗费过多的气力与唇舌去感叹新加坡华文程度的江河日下,不如先聚焦在活水般的华语本身。我们可以做的是,先专注在小我的华语文之持续使用与深化,先以一己甚至一家庭之力量推动华语和华族文化的持续成长并焕发生命力。行有余力,则以推动甚至记录,例如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研究团队所怀揣着的对新加坡华语的深切热爱与学术理想,持续拓展这一词语资料库,再通过学术讲座、工作坊、分享会,乃至社交媒体等多元路径,促进新加坡华语的活态传播。
文章一开始就说要自力更生了——相信自力,才能更生。
作者从事语文教育和本地文化研究,也是新加坡华语资料库首席研究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从石叻坡到新加坡——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发布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