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林:新一代国人传承华族文化

新加坡华族文化不能只依赖传统华文教育者和新移民的推动,更需要这一代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人主动去承接、创新,并向更多人传播。

今年3月8日,我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观赏了一台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表演——南方文艺社属下曲艺团呈献的相声、快板、曲艺联唱《烛光:闪烁中的声音》。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文化飨宴,诚如总导演高慧碧在《不忘初心》一文中说:“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让演员和观众共同感受华文、华语的艺术魅力,体会华文深厚的文化底蕴。”

《烛光》由六个节目串联而成:序幕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李芝苓演绎中国李立山作的快板书《雏凤凌空》、群口相声韩劳达作的《七彩缤纷》、梁光贤朗诵中国周韶光作的散文诗《蝙蝠写给人类的一封信》、黄敏骢演绎中国李立山作的快板书《追杀令》、压轴的曲艺联唱《传承》。

《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观后表示,整场演出清新可喜,传统曲艺不落俗套,声、影、艺的交错搭配恰到好处,很有创意。最难得的是担纲演出的青少年与儿童演员的水平都相当高,训练有素,队伍整齐,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成绩。让林任君印象深刻的是,中场休息时间看到几位儿童相声演员在厕所外追逐嬉戏,全都是英语对话;能在当前英语主导的大环境下,将他们培育成优秀的华语相声小演员,非常难能可贵。他从《烛光》中看到了坚持、传承与希望。

与古人的精神世界相连

谈到传承,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医科的梁光贤深有同感。他自8岁起便师从高慧碧,开始学习快板艺术,至今已有1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磨练形体、口齿清晰、字正腔圆等基本功,更深入学习叙述故事的技巧,学会如何投入角色,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在高慧碧与其他导师的指导下,梁光贤不断打磨自己的发音,使它更为精准、清晰,以至于在舞台上,他的第一语言已然是华语,而华语的发音甚至比英语更为纯正。

快板艺术之所以会深深吸引梁光贤,正是因为它独特的叙事魅力。他表示,快板艺术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扇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梁光贤因快板而爱上了中国神话与传统段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仿佛能与古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投入角色的过程深深地启发他对中华传统的热忱。当他变成蝙蝠,他得从蝙蝠的角度思考,情感也得来自一只蝙蝠的心理;当他变成孙悟空,他与古代历史仿佛有了亲生体验,一下子便能了解到吴承恩当时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了解到代代华人为何会相传这经典故事。

这份热爱也成为梁光贤的信念——希望通过快板艺术,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的文化根源,激发他们对华族传统艺术的兴趣。他深信,即便他现在念书繁忙,如果他能成为那座桥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并热爱自己的文化,那便是他所追求的意义。

重新发现中文的无限魅力

这台演出的年轻演员从8岁到30余岁,全是高慧碧栽培的土生土长的曲艺幼苗;尤其是其中两段快板书,融合戏剧和多媒体元素,可说是打破中国演员唱快板的惯例。快板书的两位演绎者李芝苓和黄敏骢本科皆毕业于北京大学,此外,高慧碧培养出来的吴佳恩也是积极参与传承华族文化的新一代典型,他从小学、中学到初级学院都是在纯英校中接受教育,多年前中国传媒大学本科表演专业和硕士电影导演毕业后,去年刚参与《志愿军》的拍摄工作,担任陈凯歌的副导演。原本他准备参演《烛光》,说快板书《武松打虎》,无奈因新的电影拍摄而无法请假。

一名英校生如何能以流利华语演绎快板艺术?吴佳恩透露,父母始终如一地重视双语教育。在他年幼时,母亲便常用中文为他讲述故事,伴他进入梦乡,这份温暖让他对中文产生深深的热爱。目睹吴佳恩对中文的这份热情,父母便引导他踏上表演的学习之路。在新加坡的各大剧场,他与同伴共同演绎各种剧目。正是在这样的舞台上,他意外邂逅相声与快板艺术,也重新发现中文的无限魅力。这份魅力让他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他立志要深入探索,继续学习。幸运的是,韩劳达与高慧碧为他敞开深造的大门,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他也怀着荣幸的心情,成为高慧碧的弟子。

除上述有志于传承华族文化的新一代例子外,根据我的观察,过去20多年来,在新加坡社科大学业余修读中文系课程的在职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本着对母族语言文学的热爱。他们之中,有些是理工学院的讲师,有些是银行界高薪人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近新千禧年出生、服务于新加坡空军部队的战斗机维修专才,因着那份坚毅的热爱以及锐意进取的心志而修读中文系,在一次随军外派澳洲时,她在空军部队训练后,在漆黑一片的空旷森林边缘,网络接收不佳的环境下,打开电脑上晚间的网课。

此外,本地作家兼音乐人郭永秀的弟弟郭仕群,自小在英校念书,过后领取全额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深造。他在65岁时写下人生的第一首诗,仅仅一年后,就在今年1月出版诗集《寄情诗篇》,并附上英译版本。新加坡SMRT主席佘文民在序文中说:“作者从小接受英文教育,却用中文表达自己的诗意。他将对语言的热爱和文学的激情融入诗句中,展现跨文化的深厚造诣与对中文文学的独特感悟。”

文化的传承是情感的延续

梁光贤认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更需要有人铭记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即便新一代接受的是英文教育,生活在现代都市,仍应与自身的文化根基紧密相连。否则,当世界趋势席卷而来,新一代若没牢牢抓住自身的文化身份,便会失去独特的声音,也无法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

新加坡华族文化不能只依赖传统华文教育者和新移民的推动,更需要这一代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人主动去承接、创新,并向更多人传播。梁光贤希望他的经历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华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故事与身份;而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延续。

这是梁光贤的文化认知与冀望,也正是我书写此文的目的。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