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中国当前面临内需和消费不足的挑战,中国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制度和观念造成“消费压抑”的状态,如今提振消费须进行更大格局的体制改革,才有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会星期二(3月25日)拉开序幕,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的彭森,在一场题为“中国改革与经济前瞻”的分论坛上提出上述观点。
面对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问及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时,彭森坦言,中国经济当前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某些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预期偏弱等,而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还是消费不足所致的内需不足。
彭森解释,中国长期以来有“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而伴随着这种思维的政策与制度都对消费不太友好,造成“消费压抑”的状态。
他警告,这个问题若不解决,“下一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个大问题”。
本月初召开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期间,中国政府发表的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10项任务之首。彭森说,此举不仅是战略调整,还涉及格局更大的结构性改革。
彭森解释,提振消费首先需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这涉及收入分配体制和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财政过去主要是支持投资的,(并且)投资于项目,现在要转到投资于人,财政转型是政府职能转变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他总结说:“如果中国经济能实现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提高国内需求,克服当前经济的一些困难,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有希望的。”现场随即响起掌声。
主持人吴晓求随后补充说,中国经济未来最关键的是信心,这涵盖消费者、投资者、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信心,而信心源自完善的法治,希望“远洋捕捞”式的异地执法不再发生。
他也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着力改善与世界的关系,“这两项如果能做到,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充满希望”。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3月25日至28日举行,主题是“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丁薛祥将出席星期四(27日)的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在开幕记者会上将论坛定位为倡导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重要平台,强调“2025年年会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