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17项新措施触北京红线?学者:武统与否取决中美关系

台湾赖清德政府本月提出反渗透17项措施,北京警告若突破红线将采取断然措施,台海情势再度升温。台湾学者示警,中美新一轮战略竞争才展开,台北就选择“以动制动”,恐令避险空间减少,但北京是否采取武统行动,仍完全取决于中美关系。

台湾赖清德在中国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立法届满20周年前夕,直指中国大陆是“境外敌对势力”,并提出17项因应策略。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陈斌华则通过新闻稿警告:“如果台独分裂势力胆敢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

解放军随后于3月17日在台海发动联合战备警巡,大陆外交部与国台办事后均证实这是针对赖清德的反制行动。

针对台海情势持续升温,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贤星期二(3月25日)在政大达贤图书馆的专题讲座中分析,中美新一轮战略竞争已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展开,而从赖清德就任以来的论述变化则可看出,台湾选择“以动制动”,强化亲美抗中,但避险空间也减少。

王信贤说,中美当前确实已摆出竞争姿态,特别是特朗普过去三个月来逐渐开始“由西向东”点名,可想而知美国接下来必定会全力应对中国。而从中国持续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看,北京也意在为全力应对美国,创造稳定条件。

他指出,赖政府从去年520上台以来,对陆论述一度随着美国大选临近而趋缓,近期又再度转趋强硬,甚至逼近北京红线。

他推断,这反映出拜登政府时期,对于台海有一定的“护栏”,一旦出现风险就会自动示警,促使台北在论述上转趋缓和。 “但特朗普的护栏存在吗?会有自动警报的警示系统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两岸)就会撞上去。”

王信贤强调,中美战略竞争是持久战,第一阶段是从2018年直到今年1月特朗普就职前。这段时期,美国通过地缘政治压迫与科技管制制裁北京,而台湾都在这两个领域的第一线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

但他警告,随着特朗普多次将台湾与台积电切割,意味着台湾过去的两大战略优势很可能逐渐衰退,加上特朗普对台海并不一定存在“护栏”的概念,台北强化对陆抗争,恐使避险空间减少,两岸擦枪走火的风险也将升高。

至于北京是否采取武统行动?又会在何时采取武统行动?王信贤认为,这完全取决中美关系,因为光是“法理台独”就不是台湾能决定的,更需要美国支持。

其次,虽然中国大陆有在2049年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多次强调要达成这个目标,台湾不能缺席,意味着对北京而言统一有时间表。但王信贤强调,北京是否采取武力统一,还需考量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力对比、美国对此事的态度,以及美日安保条约是否启动等。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