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新规强化执行《反外国制裁法》,明确对反制对象采取的具体措施、查封或冻结的财产种类等执行细节。受访学者认为,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升温之际,此举显示中国可能采取更强硬手段应对美国及其盟友的针对,避免继续“单方面挨打”。

新华社星期一(3月24日)报道,中国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简称《规定》),自3月23日公布起生效。

中国2021年6月通过《反外国制裁法》,规定参与制定或实施针对中国公民或组织的歧视性措施的个人或组织,可能会被中国政府列入反制清单。

新出炉的《规定》共22条,内容包括完善反制措施、细化反制程序、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措施执行四大方面。

在“完善反制措施”方面,《规定》特别列出被列入反制清单的外国个人和组织可能被限制进入的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法律服务、环保、经贸、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等多个行业。

上述个人和机构也可能被有关部门查封、扣押或冻结各类财产。《规定》指出,这些财产包括现金、票据、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基金份额、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财产和财产权利。

《规定》也明确了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反制,例如禁止或者限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禁止或者限制在中国境内投资,禁止向其出口相关物项,禁止或者限制向其提供数据、个人信息,取消或者限制其相关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处以罚款。

不过,《规定》同时提到,被反制的组织、个人在“改正行为、采取措施消除行为后果”后,可申请暂停、变更或取消中国对其采取的反制措施。

中国与西方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摩擦近年来持续升级。美国总统特朗普年初重返白宫后,已累计对中国商品加征20%额外关税,并可能在4月初进一步加征关税。中国就此启动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向部分美国商品加征10%至15%关税、限制稀土等资源出口美国,并对部分在华美企展开调查。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新规出台的背景,是特朗普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正在发动新一轮贸易战。“面对特朗普穷凶极恶的针对,中国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反制,坚决捍卫本国利益。”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认为,新规更多针对美国政府通过长臂管辖,在科技等领域对中国的封锁。“特朗普政府当然不会因此而收敛,此举主要是向其他过去配合美国针对中国的国家展现更强硬的立场,让他们三思而行。”

加强反制措施的同时,中国政府今年来也加码吸引外商投资。中国总理李强上周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重申,欢迎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互联网、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

傅方剑研判,新规可能会对部分在华美企带来影响,这也给相关企业不配合美国针对提供更充分的理由,“他们得权衡是主动与中国切割,还是留在中国市场的利益更大。”

朱锋则认为,中国对美企施压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影响,“《反外国制裁法》的核心还是应对贸易战、科技战,而不是限制投资。”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