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政策环境愈趋不稳定,国际贸易未必能再继续与全球生产总值(GDP)同步增长。国务资政李显龙说,如果国际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下滑,不仅将削弱多国经济增长,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世界或面临二战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星期一(3月24日)开幕。李资政在新加坡海事业讲座上发表演讲时说,今年海事周在日益动荡的背景下举行,不管是各国对贸易的态度,还是全球贸易流动的格局都在改变。
他说,过去10多年,主要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与相互依存和合作相比,它们更重视安全、韧性与自立,开始重组供应链并出台投资和技术等限制,有时甚至采取胁迫手段,谋取短期利益。
这些结构转变最近几个月进一步加速,美国新一届政府认为,以前的贸易制度让美国吃了亏。
李资政指出,这种想法跟以往互利共赢的看法大不相同。“美国不仅将关税视为首选经济工具,还将它作为非经济领域的谈判筹码,以保护整体国家利益。
“其他国家也做出相同的回应。这些战略性政策转变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李资政说,这些变化对新加坡影响巨大,因为贸易攸关新加坡存亡,而海事业又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
全球化不太可能彻底退潮
尽管贸易面临逆风,他认为全球化不太可能彻底退潮,因为各国仍需要贸易、需要与彼此做生意。
李资政指出,从全球贸易的发展进程来看,过去几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速普遍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即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步伐放慢、贸易增速减缓,国际贸易整体仍与全球GDP保持同步,占比维持在危机前的水平,约为55%。

去年,全球贸易额更创下33万亿美元(约44万亿新元)的新高。
李资政形容,当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个拐点,而当前可能正迎来另一个转折点。面对日益紧张的地缘局势和政策不确定性,人们已不能再假设贸易必然会继续与全球GDP同步增长;一旦贸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开始下降,将带来深远的经济和战略影响。
“最轻微的后果是,这会抑制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而在国内和国际上引发更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真正进入一个自二战以来从未见过的新局面。”
国际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反映全球经济活动中有多少来自跨国贸易,是衡量全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占比越高,说明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全球经济越依赖贸易推动。
新加坡要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打造更高效经济和海事业
李资政说,新加坡自然希望全球贸易能继续增长,这不仅是为了海事业发展,更是为了让世界各地人民过上更充实和繁荣的生活。
为此,新加坡的任务是尽力推动国际贸易发展,打造更高效、更具竞争力和更值得信赖的经济和海事业,让其他国家愿意在这里进行贸易和开展业务,无论世界局势如何。
“因此,新加坡不仅没有放弃贸易和伙伴关系,而是继续深化开放。”
目前,新加坡已签署27个自由贸易协定,涵盖90%的对外贸易。新加坡也与他国发展六个绿色及数码航运走廊,这不包括即将与印度达成的绿色与数码化航运走廊协议。
李资政说,除了坚持开放、拓展贸易联系,新加坡也会竭力巩固新加坡在区域和全球的枢纽地位,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他指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已开始影响现有贸易路线。例如,干旱导致巴拿马运河水位下降,增加了航运成本和不确定性;北极冰层融化,则形成东北航道等新航线。
他说,全球航运约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3%,海事业因此正寻找各种脱碳方案,包括使用更环保的燃料。在这方面,新加坡正在投资绿色科技,为行业减碳转型贡献力量。
世界无法避免前方的动荡,但李资政认为,海事业的前景依然充满希望。“如果我们提前规划并采取正确步骤,就完全有机会继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