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谓的4月2日“解放日”来临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出台新关税,让人仿佛听得到全球贸易战的脚步声在逼近。特朗普本星期宣布对进口乘用车和轻型货车征收25%的关税,从当地时间下星期四(4月3日)零时01分生效。

自称“关税先生”的特朗普早就说过,除了在4月2日对美国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以外,他还会针对特定产业,比如钢铝、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因此25%机动车关税绝非毫无预警。美国股市打了个寒颤,美国机动车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依序为墨西哥、日本、韩国、加拿大和德国首当其冲,日系和韩系车企巨头股价应声大跌。

上述各国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如今落得一起挨受关税大棒,各家反应不一。日本首相石破茂声称日本政府正在考虑采取“适当措施”,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指责美国的做法“对企业不利,对消费者更糟”;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则表示会奋起而战,新任总理卡尼强硬表态,将合力捍卫“我们的工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

话是这样说,但是以这些经济体与美国的依存度,以及双方体量的差距,大家能逃过痛苦的条件有限。加拿大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占了加拿大制造业出口的10%。日本有一成的劳动力受雇于机动车产业,机动车出口也占了日本去年对美国出口的三分之一。墨西哥的处境尤其堪忧,有数字显示,机动车制造在墨西哥经济活动中占比高达5%,雇佣大约100万人。

但美国自身的汽车品牌也会遭殃,因为福特和通用汽车在加、墨也设有生产线。诚如冯德莱恩所言,对企业和消费者都不好。根据不同的分析机构估算,额外关税将让美国的机动车售价上涨5000到1万美元,特朗普还声称,这些关税将是“永久”的。

特朗普四处挥舞关税大棒,目的是将就业岗位带回美国,至今也确实达到一些效果。韩国现代汽车和德国奔驰最近就承诺扩大在美国的产能来讨好特朗普,现代汽车本星期一刚宣布,未来四年会在美国增加投资210亿美元。台积电本月初也宣布将在美国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至于这样做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大家恐怕一时顾不上这么多。

美国为重振本国制造业,缓解对外贸易严重失衡而不惜打乱全球贸易秩序、重伤盟友。这一场“震撼疗法”可能对世界带来的深远后果与潜在风险,有可能还是超出多数人的想象。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美国自身经济减速,全球贸易重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都还在只是经济问题。比经济更严重的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不了,下一步就可能是战争了。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最近在新加坡海事周的对话上回顾的历史,引人深思。

李显龙说,自从世界二次大战以来,世界就不曾是今天这个样子,但经济体脱钩与分化的情况,在二战前就经历过。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将许多商品的关税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诱发了其他发达经济体也纷纷抬高关税壁垒。世界贸易受打击而暴跌,让经济大萧条雪上加霜,许多国家经历很大苦楚,转换成政治压力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最终引发了二次世界大战。

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始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但就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和橡胶全面禁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从东南亚夺取橡胶、石油、锡矿等关键原材料。

至于中美关系,李显龙解释,美国不能接受中国有朝一日比美国强大,中国则认为美国通过不合理针对,阻挡中国占据它在世界上应得的地位。这两国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相互矛盾,又面对着主权、安全、价值观、政治制度、全球贸易不平衡、科技、网络袭击这一系列非常困难问题,这些问题的利益很难相互交换,让中美能达成所谓“大交易”。

这里须说明,李显龙并没有直接提到当前的世界所面对的风险,但他提到的历史值得各方高度警醒。二战当年就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下的结果,资源争夺、关税与贸易壁垒、脱钩,在没有共同规则下国与国从敌意仇视一步一步走上不归路。贸易战之所以称“战”字,不是没有原因。

当然,武力冲突只是其中一种结局,人类还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冲击等实实在在的挑战。世界局势会按照什么轨迹发展,现在仍混沌难测,就说特朗普主义是否会延续到下一任美国政府,也未可知。

中美之间仍难以找到共处的方法,同时它们也不再能够或并不准备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世界有更多变动与阵痛须要承受。下来十几年内,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经济衰退,就不算最坏结果了。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