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企业多年来持续扩大对亚细安的直接投资,即使在1997年亚细安面临二战后最大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企业对亚细安的信赖也没有动摇。在此期间,日企非但没有退出,还将时间花在员工教育和提高技术能力上,等待飞跃的时刻。结果,泰国成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并奠定区域出口枢纽的地位。
2023年底,日本对亚细安直接投资余额达到2931亿美元(约3908亿新元),占全球比重13.7%,是中国同一比重(6.4%)的两倍以上。亚细安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3.6%,而日本以超过亚细安经济规模的比例投资。多年来,日企向亚细安不断投资的理由是什么呢?无疑,背后有基于多年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信赖。
日企进入亚细安的热潮,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国内以美元计价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很多制造企业为了维持价格竞争力,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亚细安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还有免税等投资优惠措施,而且当地货币不具有跟美元挂钩的风险。但是,当时由于关税壁垒,亚细安成员国的市场并不统一,日本企业不得不在多国进行低效的重复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亚细安各国政府积极倾听作为外来者的日企的声音,灵活调整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原本不得不在亚细安多个地区重复投资,但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亚细安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区域内贸易的关税逐渐降低。亚细安自贸区启动,发挥当地基地优势,争取集中生产、优势互补、推进重组,致使亚细安自贸区在提高亚细安效率和竞争力上作出贡献。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被称为“世界增长中心”的亚细安陷入谷底。在亚细安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大危机,许多人认为不可避免地会出台保护主义政策之际,亚细安却加快推进深化亚细安自贸区的自由化,由削减关税走向取消关税。亚细安坚定维护自由贸易体制的立场,为提升亚细安的可信度作出重要贡献。
即使在亚细安自贸区完成首轮关税削减和取消关税之后,亚细安也没有停止自由化的步伐。亚细安与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达成自贸协定,不断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亚细安经济共同体(AEC)于2015年成立,进一步推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这些举措使日企能够整合生产基地并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增强亚细安作为生产基地的功能,而且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亚细安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增长与振兴,为日企和日本自身的投资回报带来巨大贡献。
近年来,日企将亚细安定位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并致力于加强在地采购,重新构筑物流网络,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加剧以来,以及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更加凸显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促使日企加强在地区的布局。
2017年特朗普政府首次上台,对华贸易摩擦加剧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大,日本企业强化“中国+1”战略,加快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将亚细安定位为替代生产和供应基地。
日企对亚细安的投资起初是为了应对日元升值,但随着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亚细安市场的增长,投资范围已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发展成为具有出口、研发等多种功能的战略要地。从优化供应链、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角度来看,亚细安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日本在市场吸引力或经济实力上可能无法与中国匹敌,但日本一路和亚细安相伴走过来。今后,双方有望在环境技术、基础设施投资、数码经济、智慧城市等新增长领域开展合作。
作者是国士馆大学政经学部教授、泰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