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补习乱象和父母理想

“一些害群之马,损害整个教育领域的名声......只会增加家长焦虑感......选择性招收学生......不道德。”

教育部长陈振声上月批评本地补习中心乱象的视频,在家长群热传,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他在2月11日的演讲中进一步解释说,学生如果自认赶不上进度,希望获得援助,上补习班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动机仅仅是希望孩子追赶成绩,那家长就要想想,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本地大多数补习中心的宣传广告,往往以“追赶成绩”为卖点,方式之一就是包括部长批评的、宣传自家考取好成绩的学生。

大概补习中心也非常了解家长心态:还有什么比引导家长畅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广告画上的那个学霸,更能打动人心的呢?

补习文化根植新加坡社会多年,一方面和本地“怕输”文化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儒家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古话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华人社会都将读书视为阶层跃升、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在儒家文化中,读书更是和权力、名誉以及家族地位紧密挂钩。

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的教育崇拜,不应该被视为原罪,把目光放向文明演进的漫长过程,对教育的集体信仰,恰恰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迭代的重要能量。

但把视线收回到眼前,补习中心乱象横生,问题可能在于,教育信仰出现异化,变成以短期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教育军备竞赛,让补习行业的“害群之马”找到可乘之机,污染教育生态。

补习中心的做法固然激进失当,但家长为何愿意买单?答案或许已经在部长对家长提出的疑问中:是否为满足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著作《生育制度》 中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个自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

当人们发现现实永远追逐不上理想时,就会产生焦虑,想重头来过。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自己理想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这种理想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目标,正如费孝通所说,是想在子女身上矫正自己过去所有的缺点,极力避免自己的不幸遭遇在下一代身上重现。

但孩子不是精密仪器,如何能按照父辈的预设蓝图,严丝合缝地嵌入他们理想的人生齿轮中?

更何况,家长所谓的理想,是社会对他的期望,是“在别人的贬褒中筑成的理想”,这迫使他们陷入不断和人比较的循环中,又在下一代身上,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恐怕正是补习中心能拿捏家长心态的重要筹码。

我们应当认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教育的重视,由此为社会带来的进步和繁荣,也不必一味否定补习中心起到的作用;但正如陈振声部长呼吁的那样,“我们必须摆脱对自身相互比较的关注”,而摆脱的开端,或许可以从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起。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高级记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