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调社会和谐是新加坡公民的共同价值观,这些年来新加坡在巩固社会和谐方面的努力,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一位已入籍多年的新移民朋友说,几个月前他和太太带孩子到欧洲旅游,规划行程时问孩子最想去的欧洲国家是哪一个,孩子说“梵蒂冈”。朋友随即逗他说,你是读“阿弥陀佛”的学校,怎么会想去一个天主教国家?孩子回答说:新加坡是种族和谐、宗教和谐的国家,怎么就不能去?
这位菩提学校小三学生的回答让朋友有点惊讶,认为新加坡给孩子的“洗脑”很厉害,天天在学校里念信约,给孩子灌输和谐观念,太了不起!
作为一个战后的新兴小国,新加坡人价值观的形塑,是个永不告一段落的公民教育过程。
话说整整70年前,新加坡第一代公民开始公民意识的启蒙。1955年4月27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访问时宣布,中国拒绝双重国籍,劝请海外华人入籍所在国,成为当地公民。这给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敲响时代警钟,也引发华人的恐慌,因为他们可能沦为没有国籍的中国海外遗民,天涯弃子。
其实,早在194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总商会)便开始推动长达10年的“公民权运动”,其间多次向英殖民政府提交备忘录,呼吁放开公民权门槛,如降低居住年限、取消英语能力要求等。
1957年,新加坡立法议会通过《新加坡公民权法案》,新加坡政府启动“公民登记运动”后,总商会会所作为登记站之一。在三个月内,有22万人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
这是新加坡建国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似乎为今天的年轻一代所忽略,因为他们一出世便是公民,开始享受各种公民权利。
总商会日前为配合建国一甲子(SG60)而推出一个“落地生根:公民权之旅”巡回展,回顾新加坡公民权运动的历史和影响,聚焦第一代新加坡公民的诞生和意义,希望能为这一段历史补白,让更多人了解公民权之旅和它对新加坡建国的重要性。
强调社会和谐是新加坡公民的共同价值观,这些年来新加坡在巩固社会和谐方面的努力,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3月22日在亚拉街(Arab Street)有一场盛大集体开斋活动,参加人数约1000人,不同背景、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人齐聚一堂庆祝斋戒月,一起开斋。
4月1日,新加坡道教总会在胡姬乡村俱乐部举行“种族与宗教和谐晚宴”,庆祝建国60周年及创会35周年。同样有1000人出席,也是有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代表,新加坡宗教联谊会(IRO)的10名不同宗教的领袖更上台一同祈福。
作为这两场和谐盛会的贵宾,黄循财总理强调种族融合,呼吁维护新加坡这块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绿洲。他说,在加强民众互信方面,各宗教团体须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新加坡以“非常新加坡”的独特方式突出种族与宗教和谐,但和谐的表面下始终存在一些敏感地带,偶尔会有人不小心踩中,但从人们的反应也可检测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之间的互信程度。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3月间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和贴文,指3月12日晚上他在接见选民时,遭到一对姐妹的挑衅。她们来自民间团体“声援巴勒斯坦星期一”(Monday of Palestine Solidarity)。这个组织的成员近期多次被指干扰人民行动党议员的接见选民活动。
尚穆根后来说,这对姐妹的行为违法,但他不会报警。部长冷淡处理,多少让人感受到民间同情巴勒斯坦人遭遇的情绪反应不容政府忽视。从我的观察和感受,这起事件也没有成为一个华人社群的议题,显示华社一定的谅解。
倒是前官委议员郑恩里忍不住针对那对姐妹的行为,作了一些语带揶揄的批评。他在脸书上表示,愿意赞助这个组织的成员搬迁到加沙,前提是他们永远不再回来;他还愿意为组织领导人提供商务舱机票。贴文一出,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引发议论涟漪。几位部长、新加坡回教教师协会先后谴责,还有人针对郑恩里的“反回教言论”报警。
多年前,彼岸柔佛州境内,一家马来人经营的洗衣店拒绝华族顾客使用店内的投币洗衣机,原因是华人的衣服不圣洁,此事引起巨大争议。最后是柔佛苏丹依布拉欣(现在的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看不顺眼,叫那些向往塔利班生活的回教徒干脆搬去阿富汗住好了,争论才平息下来。
新加坡各族之间因已累积深厚的互信,类似偶发事件才不致被渲染放大,这也再次提醒人们,必须尊重不同宗教国人的感受。
在社交媒体上,“键盘侠”逞一时口舌之快,自以为是,说话失了分寸,伤害别人,往往反伤自己。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