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玲玲:让图书馆成为现代甘榜

与其说是大家不舍那红砖建筑,不如说是怀念那座曾盛载我们青少年岁月与记忆的“精神甘榜”。

最近开始关注图书馆在促进社区互动上扮演的角色,对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这一方面的计划有了多一些认识。

图书馆不仅是推广阅读与学习的平台,也是文化与社区的交汇点。点击图书馆的网页,我们就可以轻松一览全岛各个图书馆近期将主办的丰盛多元活动。除了主题展览会、新书分享、导读会、学前儿童故事会之外,也有不少有关保健、运动、美术、音乐、园艺、科技常识等的工作坊。有些工作坊或讲座标明是“LearnX Communities”(学习X社群),让志趣相投的人彼此认识,持续共同学习,如网页上所言——创建共同学习的现代甘榜。

“社群接管”(Community Takeover)计划是另一个社区共建模式的尝试。图管局近来通过这个计划,再次与本地家具企业携手推出独特的沉浸式故事角落,例如在碧山图书馆短期搭建小帐篷,通过这个非一般的阅读空间,创造亲子间奇特的共同阅读时光和美好回忆。

“学习X社群”和“社群接管”希望图书馆不再只是借阅书籍的场所,更是人们聚集、交流、互动的空间,成为促进人与人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桥梁。图管局自2006年推出的“图书馆之友”义工项目,也在推动图书馆与社区互动方面发挥着类似作用。

对义工来说,在图书馆服务——无论是协助日常运作、回应读者询问,还是带领工作坊等——不仅是与公众互动的宝贵机会,也让图书馆成为义工之间,以及他们与工作人员彼此认识、联络情感的平台。就如义工潘静珊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所说:“其他义工和管理员就像我的家人,让我在图书馆有归属感和满足感。”(《联合早报》,2017年6月8日)。

图管局的活跃义工人数,据悉目前已有5000人,官方期望到了明年能增至6500人。他们的背景多元,有助促进跨年龄和跨国籍的交流。

新加坡目前有至少26家公立图书馆,遍布全岛,大部分位于交通便利的商场或社区中心。对许多在1970、80年代成长的国人而言,青少年记忆中的图书馆,少不了那栋建于1960年、坐落于史丹福路的红砖建筑国家图书馆,还有旁边总有群蜂围绕的红豆冰摊位。

念小学时,妈妈常在周末带我到国家图书馆,让我自小就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虽然我已不太记得当年图书馆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互动活动,但图书馆却是间接为我开启结交外国朋友的窗户。那个年代盛行交笔友,大概小六或中一时,我写信(附上照片和通讯地址)到从图书馆借阅的台湾少年杂志的笔友专栏。记得当时收到来自台湾各地青少年的上百封信,其中两位我至今还保持联系。

步入中学后,我开始自己上图书馆。大概在中二时,我从报章上知悉国家图书馆的青年读书会正在招募新会员,于是就报了名。这个聚集许多热爱中文的中学和高中生群体,每周六在图书馆学习、玩游戏,还会定期在图书馆的小礼堂表演节目。活动结束后,偶尔也会到借书柜台处帮忙,我们就这样建立深厚的感情。我们当时应该比现在的“学习X社群”更活跃吧。

翻阅关于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文献时,我发现当年除了青年会,图书馆还有不少富有凝聚力的活跃群体,如英语话剧社、青年写作人群体等。这就不难理解,当1999年决定拆除国家图书馆的消息传出时,会引起广泛热议。与其说是大家不舍那红砖建筑,不如说是怀念那座曾盛载我们青少年岁月与记忆的“精神甘榜”。

史丹福路的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3月31日关闭拆除后,于1970年启用的女皇镇图书馆便成了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它于2014年被列为受保留建筑,今年起将在图管局的图书馆改造计划下暂时关闭两年,展开全面翻新。身为女皇镇保健区项目的一分子,我特别期待翻新后的图书馆,将设置新的公共空间,以进一步促进社区交流。我希望能与区内致力于推动社交联系与社区互动的群体,同图书馆携手合作,共创属于现代城市的甘榜。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