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中国硬杠美国,全球贸易大战鹿死谁手?

贸易战并没有共赢的可能。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全球加征关税,旨在让美国赢得制造业回流。然而,随着中国出乎意料地采取强硬立场,这一目标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继续对全球采取强硬立场,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若对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适度让步,则可能缓解经济压力。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尚未从通缩困境中走出的情况下。

许多人猜测,特朗普的关税言论仅仅是谈判施压的手段,不会真正付诸实践。然而,在他上台的第一天,我便在《联合早报》发过《美国与世界迎来剧变、未来两年见真章》(1月22日言论版)一文,开头我便预测:“须为贸易规则的重大调整做好准备,迎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秩序。”随着美国向全球加征关税,这一预测得到验证。我在本文将详细分析:美国加征关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并预测是否能够达成战略目标?

关税的目的

误区一:关税的目标意识形态化。许多人认为,关税的针对对象仅是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税仅是烟雾弹。这样的传闻甚至一度导致市场大幅波动:在本周一的美股交易中,有新闻传出特朗普会暂缓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税,这一消息引发股市大幅上涨,标普500指数半小时内暴涨8%。然而,随即白宫否认这一消息,股市迅速回落。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特朗普)政策核心仍以‘经济账’为主导,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会承受较少压力。”自1980年代以来,特朗普一直抱怨国际贸易对美国不公平,并主张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当时他的矛头主要指向日本,而非中国。表面上看,中国似乎是主要目标,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美贸易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

今年3月,台湾赖清德提议与全球民主伙伴,共同发展排除红色共产中国的“非红供应链”,这一举措显然是对当前局势的误判。若有人认为,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仅仅是针对中国,那无疑大错特错。即便赖清德提出非红供应链倡议,并且台湾的台积电承诺向美国投资千亿美元,台湾依旧未能免受关税影响,依然被加征32%的关税。在随后的讲话中,赖清德希望与美国谈判,提出“从台美双方零关税开始谈起”。或许他相信特朗普所说的关税对等原则,但这一想法显然也存在偏差。

误区二:关税基于对等原则。特朗普始终强调关税应当基于对等原则。他声称,给各国加征的关税仅为各国加征美国关税的“对半计算”。例如他曾表示:“中国对美国征收的关税是67%,这包括货币操纵和贸易壁垒……我们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是打折后的34%。”然而,中国的进口税率大致为15%至25%左右,远低于特朗普所宣称的34%。至于“货币操纵”和“贸易壁垒”,这些指责缺乏客观标准,更多是主观判断。欧盟、越南等国曾提出过“双方零关税”的要求,但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拒绝,声称远远不够。看似只要某国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就成了“不对等”的标志。

实际上,在特朗普眼中,关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它实现两个目标。首先,最主要的目标是制造业回流。特朗普在4月2日的演讲中说:“今天是‘解放日’,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很久。2025年4月2日,将永远被铭记为美国工业重生的日子。”提高关税将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使本土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第二个目标:增加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美国政府实际上已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国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包括巴菲特、达利欧等多位投资人和经济专家都警告,债务现状不可持续。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美国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政策。在节流方面,马斯克主导的政府裁员是其中措施之一;而在开源方面,特朗普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增加政府收入。他曾说:“从1789年到1913年,我们国家一直依赖关税收入,那时美国的财富处于历史巅峰。财富如此之多,甚至在19世纪80年代,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如何处理这些巨额税款……不过现在我们不再面临这样的困扰,但我们很快会重拾这一局面。”

美国现实战局并不乐观

特朗普说:“几十年来,我们国家被近邻与远方的国家掠夺、抢劫、侵犯和洗劫,无论是所谓的朋友还是敌人……我们不能再像过去50年那样了。”然而,很难简单地说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占了美国便宜,因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从中受益匪浅。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在过去50年全球化进程中,美国中产阶级实现显著的增长,年收入10万美元的家庭数量翻了三倍,年收入低于3.5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则下降25%。然而,特朗普显然认为美国工人的利益受了损害,急需更多制造业职位回流。自由贸易本应是双赢的,但是关税正如巴菲特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战争行为”,而战争本身从来就没有共赢的可能。这也解释为何其他国家在与特朗普谈判时步履维艰。

特朗普贸易战的核心目的是让美国胜出,赢得美国制造业回流。但现实的战局并不乐观。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刚刚打响,便因中国的强硬反应遭遇重大挫折。对美国而言,最理想局面是全球各国都恐惧屈服,让制造业从世界各地回流。然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表现出强硬态度。4月2日,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关税后,中国迅速反击,对美加征同等关税。特朗普异常愤怒,4月7日宣布如果中国在一天内不撤回反制,将对中国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几个小时后,中国便明确回应,“奉陪到底”。从特朗普的情绪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回应对他的战略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中国此举并非没有底气。中国对美出口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经从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时的约20%,下降至目前的约11%。但在此期间,中国整体出口额却不断增长。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变得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转口贸易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此外,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在第一次中美贸易战后,全球产业链已经发生重组,进一步“去中国化”变得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的对美出口相当一部份是“资本品”,即美国本土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

美国的全球贸易战,因为中美这一战线全面升级,注定让美国面临两难局面。如果继续对全球采取强硬立场,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若对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适度让步,则可能缓解经济压力,但这样的权衡将削弱特朗普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宏伟计划,企业将选择在这些国家生产,而非回流美国,而且让中国可以通过他国继续依赖转口贸易。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尚未从通缩困境中走出的情况下。

中国之所以选择不妥协,并非因为承受的冲击比美国小。中国或许押注的是自己更能“忍耐”,就看美国民众愿不愿意陪特朗普忍下去,以及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后的政治格局重塑,因此我曾说:“美国与世界迎来剧变,未来两年见真章。”

作者是国际科技顾问、时评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