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沙人民迎来又一个不太平的开斋节。自从3月初与哈马斯的第一阶段停火结束后,以色列立即恢复对加沙地带的攻势,并再次切断外界援助。以军近一个月的攻势迅猛不减,至今已造成超过千人死亡,以军更扬言将进一步控制更多加沙领地。自从2023年10月开始,加沙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人数至少超过5万人,九成以上的民房、学校、医疗体系、基础设施毁坏殆尽。一年半的无尽轰炸后,加沙已所剩无几。在此情况下,加沙的未来何去何从?处境又将如何喻示整个中东局势的走向?
从最直观的层面来看,加沙前景不容乐观。首先,硬体上的重建就困难重重,光是清理瓦砾堆就得花上数十年时间。再者,18个月的战争,给加沙的男女老幼带来无尽的伤痛与阴影。战后的复原、对于加沙人创伤的抚平,也是得耗费一整个世代的浩大工程。
即使如此,重建还得有个前提:加沙能有不受干预,获得长久和平的机会。但从近期的攻势看来,以色列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接下来,以色列更有可能加强在约旦河西岸土地的行动。事实上,西岸在过去18个月里也一直都不太平。以色列军警、屯垦民与西岸巴人的冲突从不间断,2023年10月加沙战争爆发至今,已有超过800人死于零星的冲突中。
去年12月,以法塔赫为首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大肆清剿约旦河西岸城镇杰宁(Jenin)的哈马斯、巴勒斯坦圣战组织(PIJ)等武装反抗势力,企图向美国和以色列证明,自己具有维持加沙局势安定的能力,是可以合作的“伙伴”。近来,他们更呼吁哈马斯主动退出加沙,可谓正中美、以下怀——尽管从2007年法塔赫被逐出加沙开始,加沙就一直由哈马斯所掌控。
就此而言,加沙往后的政治秩序安排,仍非常不明朗。美、以的态度,都倾向排除哈马斯的政治参与,作为加沙永久和平的前提。然而,要哈马斯退出加沙绝非易事。加沙的命运与哈马斯紧紧纠缠、互为因果。
哈马斯气数已尽?
1980年代于加沙发迹、几十年来掌控加沙的哈马斯,在此次战争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整个组织失去多名领袖。如去年,连续两任哈马斯政治局主任——哈尼亚和辛瓦尔,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被以军斩首。二人皆是哈马斯创立之初的元老级人物,在组织内极具声望,辛瓦尔更是近年来在加沙地带实际掌权的人物。
在此背景下,外界往往认为哈马斯气数已尽,在加沙未来的政治秩序安排中已无足轻重。哈马斯在和谈过程中,也多次明示或暗示考虑放弃加沙政权,换取更长期的停火。在刚过去的3月底,加沙民众甚至发起反哈马斯示威。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哈马斯与加沙人民疲态尽露,连加沙人也受够了。
然而,须注意的是,哈马斯是一个顽强、极具韧性,且在加沙经营几十年的草根性组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千禧年之初两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最前线一步步茁壮成长,到面对以色列海陆空全面封锁下,仍能利用地道维持加沙经济,再到成熟复杂的海外组织网络,哈马斯已演化出一套涵盖军事、政治、宣传、外交、社会动员等多层面的抵抗与经营策略。这是单纯的战争手段无法连根拔起的。
新领袖与区域局势是关键
在停火期间,哈马斯与以色列互换人质时,哈马斯为所释放的人质举行盛大的“归国仪式”,更拍摄影片,试图以此为宣传手段。在这些影片中,哈马斯的武装部队护送人质,加沙人民则夹道围观,释放的讯息包含人质得到优待、以色列才是人质不得回家的罪魁祸首。这些宣传影片,至少反映哈马斯的军事与宣传部门仍正常运作且活跃。哈马斯也力图以此证明它仍享有加沙群众的支持,尚有一战之力。
辛瓦尔被以军击毙后,哈马斯至今未选出新一任领袖,或至少尚未公开人选。事实上,自成立初期以来,哈马斯即以低调、不过度曝光领导班子的方式,应对以色列的斩首行动。这使组织即使“断头”之后仍能维持运作,韬光养晦。新一任领袖会是像哈立德·马沙(Khaled Mashal)一样长居海外,或是像辛瓦尔那样长期在加沙地面活跃较草根者,也都会影响哈马斯接下来在和谈或加沙秩序安排所采取的策略。
除了哈马斯组织内部与巴勒斯坦政治的张力外,周边局势变动亦是另一观察重点。哈马斯如何在黎巴嫩真主党式微、伊朗影响力渐弱等区域影响之下求存,影响着他们面对和谈与持续抵抗以色列的方针。另一边厢,美国政府近期对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展开轰炸,加上数月前对于清空加沙地带的规划,以及表明拒绝哈马斯的强硬态度,似乎也显示美国暂无明确推动中东区域和平的打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哈马斯气数已尽”“哈马斯被击溃”云云,仍待持续观察。哈马斯可能力量稍弱,或转向更地下化,但绝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被歼灭。期待一个完全没有哈马斯的加沙,是不切实际的。以色列并无罢手的打算,美国也没有离开,加沙、巴勒斯坦,甚至整个中东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
作者是在台湾的国际人道组织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