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加沙人和一些以色列人有了共同立场,即使他们各自的政府并不赞同他们的目标。这是史无前例的。拜特拉希耶和特拉维夫的示威者无法终结战争,但他们确实代表了通往持久和平的唯一可能道路。
小规模的反战示威通常不会成为头版新闻,除非它发生在很少有人敢公开反对克里姆林宫侵略乌克兰的莫斯科或是类似地区。在饱受战火蹂躏的加沙举行示威的风险就更大了,甚至在当前冲突爆发之前,哈马斯就会以残酷针对和酷刑,来回应任何对它治理不善的批评。然而,3月25日却有数百人在加沙北部的拜特拉希耶(Beit Lahiya)走上街头,不仅抗议战争,而且抗议哈马斯。这些高喊着“停止战争”“哈马斯下台”“哈马斯是恐怖分子”口号的示威者,发出正确的信息:要想结束战争,就必须让挑起战争的哈马斯下台。
拜特拉希耶的抗议者并非孤军奋战。随着这一非同寻常事件的相关新闻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加沙其他地方也爆发类似的自发示威活动,先是在贾巴利亚(Jabalia)和汗尤尼斯(Khan Yunis),然后是飞地最大的社区之一谢贾亚(Shejaiya)。虽然大多数抗议者拒绝向记者透露姓名,但他们还是露了脸。3月26日,又有3000多人在拜特拉希耶举行示威。反哈马斯的口号更加醒目,但抗议者强调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结束战争。来自附近拜特哈嫩(Beit Hanoun)镇的三个孩子的父亲穆罕默德·阿布·萨克(Mohammed Abu Saker)说:“我们无法阻止以色列杀害我们,但我们可以迫使哈马斯做出让步。”就连哈马斯控制的媒体也报道这次活动,只是剪辑掉攻击伊斯兰主义者统治的言论。
尽管示威活动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但却清楚显示舆论的转变。在以色列于2005年撤出加沙后,哈马斯在隔年的巴勒斯坦唯一一次自由选举中上台。法塔赫这个世俗民族主义政党虽然在约旦河西岸获得大多数人支持,但却染上腐败的污名,因此更多加沙人将选票投给承诺不搞恐怖主义而是建立廉洁政府,甚至以“变革与改革”为口号参选的哈马斯。
但是,在赢得选举后,哈马斯就以暴力手段将法塔赫逐出加沙(345人在过程中丧生),并开始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这引发一系列战争,并最终触发迄今为止最为暴力的当前这场。20年来,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都没有举行过选举,哈马斯的统治腐败程度也不亚于法塔赫(西岸举行过市政选举,但哈马斯抵制所有这些选举)。
与此同时, 主要由总理内坦亚胡领导的以色列政府,则将哈马斯在加沙的极权统治视为可乘之机。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恐怖分子在加沙掌权,而拉马拉(Ramallah,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在地)腐败无能,以色列缺乏合法的谈判对手。随后就是2023年10月7日,屠杀的规模和凶残程度,以及看似在加沙得到的广泛支持,似乎证明内坦亚胡的观点。就连以色列的温和派总统赫尔佐格也在屠杀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震惊地说:“整个(巴勒斯坦)民族都要为此负责。”
哈马斯支持率一直下降
在2023年11月由声誉卓著的巴勒斯坦政策与调查研究中心进行的民意调查中,72%的巴勒斯坦人认为,哈马斯发动10月7日袭击是“正确的”,还有超过90%的人拒绝相信当天有平民被杀。但值得注意的是,约旦河西岸的支持率(82%)远高于当时已在承受以色列反击的加沙(57%)。同样,作为反对派的哈马斯,在西岸的总体支持率一直高于在它统治下饱经苦难的加沙。
尽管西岸和加沙的态度差异依然存在,但自那以后,对袭击和哈马斯的支持率一直在系统性地下降。去年秋天,只有39%的加沙人支持袭击,而到2025年1月,只有约20%的人支持哈马斯的统治。
这种失望几乎可以肯定反映战争的高昂代价——根据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卫生部提供的、尚未核实的数据,加沙已有超过5万人丧生(包括平民和战斗人员)——而不是对恐怖主义态度的重估。不过,最近的示威活动表明,加沙的部分巴勒斯坦舆论希望战争结束,哈马斯下台。这意味着他们与以色列自身宣称的目标是一致的。
然而,正深陷于自己一手引发的内部政治危机的内坦亚胡政府,却没有对加沙的抗议做出回应。除了国防部长卡茨粗略地说了几句之外,以方一直保持沉默。由于以色列破坏停火协议并重燃战火,内坦亚胡所谓希望和平的说法,也越来越不靠谱。
诚然,加沙抗议者并未明确反对继续扣押59名以色列人质——据信其中只有24人还活着。但可以理解的是,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太重要,就像加沙人的命运对那些希望解救人质的以色列反政府抗议者来说,也无足轻重一样。
重要之处在于,一些加沙人和一些以色列人有了共同立场,即使他们各自的政府并不赞同他们的目标。这是史无前例的。拜特拉希耶和特拉维夫的示威者无法终结战争,但他们确实代表通往持久和平的唯一可能道路。
作者Konstanty Gebert是波兰记者、前反共分子,著有14本关于波兰、犹太人和国际事务的书籍
英文原题:Israel Must Not Ignore the Anti-Hamas Protests in Gaza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