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岛真:日中韩外长会议和日中经济高层对话

2025年3月,日中韩外长会议和日中高层经济对话在东京举行。三国一致同意“尽早在适当时机”召开首脑会谈,并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在第二届特朗普政府政策不明朗、全球局势复杂以及韩国国内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成功召开此次外长会议尤为重要。

在与亚细安的合作议题上,三方共同表达对“亚细安印度太平洋展望”(亚细安版印度太平洋倡议)的支持。在“印太倡议”常被视为针对中国的情况下,能取得日中韩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三国来说,在美国这一不确定因素下,维持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极为重要,从这一点来看,会议有很大意义。但是,三国对美国出台的关税政策是否能步调一致、采取同样政策等,尚没有达成协议。

从以下几点可看出日中韩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

在2025年日中韩峰会上,三方将以下六大领域列入议程,作为共同关注的课题和合作事项:一、 人文交流;二、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三、经济合作与贸易;四、公共卫生与老龄化社会;五、科技合作与数码转型;六、救灾与安全。然而,本次会议并未具体汇报这些领域的合作成果,虽然会议决定推进日中韩自由贸易,也未明确提及所取得的具体进展。

此外,原定目标是在年内举行三国首脑会晤,改为“尽早在适当时期”举行,紧迫性下降。这不仅是因为韩国国内局势,也因为日方的石破茂政府不知道能维持到什么时候;如果目标定在“年内”,会束缚下一个政府的外交,或许基于此,落脚点才改为“尽早在适当时期”。

在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长王毅拿出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对日本施压,又提出多边贸易框架的重要性,对单边主义倾向发出警告。日本虽然认识到多边贸易框架的重要性,但考虑到如果赞同中方主张,可能会卷入中方对美批判的舆论之中,因此并未当场明确态度。

会议结束后,日方对中国外交部公布的会议内容措辞提出抗议,这也凸显此次外长会议的分歧。日方提出的抗议是,中方在网站公布“日方(石破茂首相)尊重中方阐述的立场”不符合事实。在通常情况下,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后,各国公布的会议内容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次日方提出抗议实属例外,可见日方表现出强烈的不快。

这种日方的不快,估计在日中经济高层对话中也存在。会议自2019年以来,时隔六年再次召开。2019年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除了日本外相,还有五名部级官员、一名副部级官员参加。但此次中方除王毅外,其他代表均为副部级或以下官员。

这或许是中方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对日本表达不满,就算如此,这与2019年的与会人员级别来看差异巨大。在这种情况,即便中方再强调要加强两国经济关系、欢迎对华投资等,日方也难免不满。

虽然举行了日中韩外长会议、日中经济高层对话,围绕东亚的地缘政治大框架相信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召开会议,实现直接对话本身意义非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最坏的事态发生。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