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祭出超预期的反击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一(4月7日)对北京发出最后通牒,若中国不在星期二之前撤回早前宣布的34%报复性关税,美国将对中国产品再加征50%关税,让人不得不担忧事态迈向失控。
目前还不知道特朗普只是在斗气,还是真打算怎么做。如果这项威胁落地,意味着仅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就会超过100%,说白了这就是要让中美贸易脱钩了。
面对特朗普发难,北京星期二强势回应,摆出硬杠到底的姿态。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表示,“向中国施压或威胁不是与我们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国商务部发声明反击称,“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奉陪到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重申,如果美国“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队”过去两天大手笔向股市砸钱,维持资本市场稳定,通过托底股市稳信心,引导民间舆论力挺官方对美反制,俨然有一种大战在即,先要稳定后方的态势。
如果说特朗普第一任期后半段,中美在贸易问题上针锋相对是“关税战”,那过去几天骤然升级的局势,已经让这场不带硝烟的战争升级到“核弹”级了。
综合各方分析,特朗普出台对等关税,可能产生几种结果。第一,高关税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的是漫天要价,如果所有国家都愿意谈判,让美国从关税胁迫中获得令特朗普足够满意的好处,关税最后可能取消,或降至较低水平,全球贸易体系可能逃过一劫;第二,所有国家都不妥协,对美国以牙还牙,形成一个把美国排除在外的联盟,最终美国面临通胀高企、民意反弹,只好放弃关税策略;第三,一部分经济体量较小、高度依赖对美贸易的国家先妥协,个别底子较厚的经济体则采取反制,以此向美国施压,设法逼美国做出让步。
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正在变大,而中国也很可能成为少数甚至是唯一继续与美国硬杠的经济体。有分析认为,如果美国的对华关税加到超过100%,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即关税战唯一针对的可能就是中国了。
中美剑拔弩张,两边都把话说得非常满,特朗普星期一甚至扬言,要终止“所有和中国的磋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美关税大战似乎难以避免,问题是在这场博弈中,谁会先眨眼?这要看双方推进各自立场的决心有多大,手中的弹药有多少,又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从特朗普把对等关税出台日称为“解放日”、把市场恐慌形容为“良药苦口”来看,这次他是铁了心要瓦解当年美国一手建立、现在却被看作让美国吃亏的全球贸易体系。
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顾问纳瓦罗星期一在《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也清楚表达了这一立场。他强调,对美国而言,“这不是一场谈判”,而是“国家紧急情况”,“那些作弊数十年后突然表示愿意降低关税的国家领导人,看清楚,这只是开始”。越南、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这几天与特朗普通电话磋商,但看起来美国的要价可能比削减关税更多。
北京则认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把美国的做法形容为“讹诈”,也不再幻想通过妥协示弱换取让步。一些分析判断,北京在战略上保留了加码空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但官方在刺激政策上仍留有余地,就是在为贸易战卷土重来做准备。中国总理李强星期二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时也强调,中国有“充足的储备政策工具,完全能够对冲外部不利影响”。
在反制措施上,北京抽屉里也有“子弹”,如进一步收紧稀土出口、对在华美企发起新调查,甚至在《反外国制裁法》下对美企发起民事诉讼。有官媒背景的自媒体公众号“牛弹琴”也引述消息人士放话,中国至少还准备了六招,包括大幅加征美国大豆、高粱等农产品关税;禁止进口美国禽肉;停止与美国的芬太尼合作;对服贸领域采取限制;禁止进口美国电影;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
你强硬,我更强硬,中美之间的这场关税战很可能会陷入极限拉扯。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形中,最好的结果是双方短期抬高要价争取最大的谈判筹码,但不彻底堵住谈判大门,最终回归谈判桌,用磋商来协调各自的关切。这样的结果不是不可能,毕竟中美之间的贸易联系密切,并非想脱钩就能脱钩。
不过,各方也要为最坏的情形做好准备,即双方偏执地不惜代价玩这场谁先眨眼的游戏,最后两败俱伤,伤及国内经济和各自人民,并让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波。从关税和贸易问题背后牵动的地缘政治斗争,以及中美双方领导人的性格看,走向极端的可能性也并非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