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在新常态中掌握机会减缓冲击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贸易政策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将关税作为经济手段,还作为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谈判筹码。这促使其他国家采取对等措施,导致全球贸易联盟四分五裂。近一个月,包括黄循财总理和两位副总理颜金勇和王瑞杰在内的多名政要,在不同场合阐述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分化将对新加坡构成挑战,可见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高度关注。

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政治不稳定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阻力,对依赖国际贸易的新加坡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连锁反应。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倍,若全球贸易量下滑,将影响新加坡的转口、投资和物流等领域。国务资政李显龙星期一(3月24日)在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的海事业讲座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就说“贸易对我们是生死攸关”,地缘政治局势愈趋不稳定,不论是各国对贸易的态度,或全球贸易流动的格局都在改变,若国际贸易占全球GDP的比率下降,不只会削弱多国经济增长,也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上周发报告,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3%,低于2024年的2.9%,表示美国发动的贸易战除了影响它的贸易伙伴,也会给美国本身的经济带来压力,令全球经济前景黯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的经济师调查报告也反映了类似担忧,受访经济师认为,关税措施可能会对新加坡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过去五年,世界可谓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冠病疫情、地缘政治冲突、联盟关系重塑等,开启全球贸易与供应链的新局面。2025年仅过一个季度,已经显现重重挑战,各国逐步形成封闭的贸易个体,如何应对全球分裂是下来几年的核心挑战,全球合作与政策协调更显重要。尽管新加坡无法凭一己之力扭转大局,但仍可在新的格局中把握增长机遇、缓解冲击。正如李资政在对话上所说,面对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新加坡与其他亚细安国家可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亚细安作为一个集团,还可携手外部伙伴,推动更多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会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救生筏”。

根据不久前发布的《DHL贸易地图集2025》,在全球贸易格局改变的情况下,企业的供应链多样化战略将强化亚洲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地位,尤其是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预计在贸易增速和规模上会领先其他地区,这正是新加坡可以把握的重要机遇。

尽管面对地缘政治事件和激烈市场竞争,新加坡港口去年迎来创纪录的31亿1000万总吨的船舶到港量,处理的标准箱突破4000万个,保持全球最大集装箱转运中心的地位。新加坡港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卓越的运营效率,成为国际海运的重要枢纽。加上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在世界各地经营的港口网络,让货物能在多个港口之间无缝流转,为全球贸易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全球化虽然面临阻力,但完全逆转的可能性不大,新加坡应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士港口在2040年代全面竣工后,将大大提升新加坡港口的吞吐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在科技创新、脱碳转型等方面加倍努力,更重要的是确保新加坡的劳动力具备未来所需的技能,才可抓住未来增长机遇。

全球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我们或许得习惯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这种变化不一定会随着某个政治人物的离任而结束。全球右翼思潮的崛起对贸易环境带来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新加坡作为高度依赖贸易的开放型经济体,必须保持开放和灵活,深化与区域伙伴的贸易合作,确保在未来贸易体系中保持竞争力,才可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