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无法避免即将到来的动荡时期。但海事业的未来仍然充满光明。如果我们提前规划并采取正确步骤,就完全有机会继续蓬勃发展。正如建国总理李光耀在1963年新加坡港务局的讲话中所说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会从天而降。它们只能通过长期的辛勤工作实现。”我们可以共同将逆境转化为机遇。
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年的2025年新加坡海事周。今年,海事周在一个日益动荡的环境中举行。全球行业以及新加坡的海事业,将须要积极为未来做好准备。
贸易作为增长的驱动力
在过去6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新加坡这个小而开放的经济体蓬勃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总体和平稳定的世界里。全球秩序由美国主导,并得到它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支持。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纷纷建立。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和条约得到协商和通过,大大小小的国家普遍承认这些国际规则和规范。它们明白,经济自由化和更自由的贸易将使所有人受益。许多国家都按照这一理解付诸行动,使包括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型经济体和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从中获益。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打开了出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繁荣,全球海事业也随之增长。由于更自由的贸易促进更精细的全球分工、更紧密的供应链和更高的效率,世界经济也因此集体受益。
新加坡乘着这些浪潮,并充分利用它们。我们进行投资并实施政策,建立一个开放、可靠和值得信赖的贸易和海事枢纽。我们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连接东西方的门户。
前方波涛汹涌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人们对贸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贸易流动的模式也在转变。
首先,地缘政治发展正在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体系。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主要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各国变得越来越焦虑,争先恐后地希望超越对方。它们将安全、韧性和自力更生置于相互依存和合作之上。曾经为了经济效率而优化的供应链,正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生产回流”进行重组。各国对投资、半导体、关键矿产和数据实施限制,以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或阻止竞争对手获得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一些大国正在采取更具交易性、有时甚至是胁迫的方式,来实现短期目标,而较少关注更间接和长期的利益。
这些结构性变化在最近几个月加速发展。
美国新一届政府认为,在之前的体系下,“美国一直受到贸易伙伴(无论敌友)的不公平对待”,这与他们以往对国际贸易、投资或多边协议所持有的双赢观点大相径庭。美国不仅将关税视为首选经济工具,还将它作为非经济领域的谈判筹码,以保护整体国家利益。其他国家也做出相同的回应。
这些战略性政策转变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保护主义和经济分化正在加剧。海事业也直接受到影响,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在货运和造船方面减少对竞争对手的依赖,或取代控制位于战略位置港口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第二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悄然影响全球贸易格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已影响到现有的贸易路线。干旱降低为巴拿马运河供水的水库的水位,增加寻求通航的船只的成本,并造成不确定性。由于北极冰层融化,新的航道,如东北航道,正在开通。由于海事业是主要的排放者之一,因此面临着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国际航运约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大致与全球航空业相当。因此,海事业正在积极寻找脱碳的方法——使用更环保的燃料,并开发更高效的船只。除了绿色技术,贸易模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应对航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无论是通过对燃料征收碳税,还是开征碳边境调整税,结果都将改变现有的供应链和贸易路线。
这对新加坡意味着什么
这些全球性的变化将对新加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贸易对我们是生死攸关,而海事业是我们经济的重要支柱。尽管贸易面临巨大的逆风,全球化不太可能完全逆转。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正如我们在冠病疫情期间所看到的,世界仍然须要进行贸易,各国仍然须要互相开展业务。对一些国家来说,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全球约四分之一的粮食生产,是通过国际贸易流通的。包括新加坡在内,世界上超过80%的人口生活在粮食净进口国。如果没有贸易,这些国家将面临饥荒。对许多其他国家来说,贸易仍然是繁荣的关键驱动力。贸易促进国际分工,创造效率和规模经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不依赖通常来自多个国家的材料和零部件,而独立生产现代汽车、飞机或手机。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几十年来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在1950年代,国际贸易约占全球GDP的15%。到全球金融危机时,这一比率已增加两倍多,达到55%。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各国得以维持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升,稳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这之后,全球化放缓。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不再超过全球GDP。但尽管面临逆风,国际贸易依然大致保持同步,仍然占全球GDP的55%。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15年里,世界贸易持续增长,并在去年达到创纪录的33万亿美元(约44万亿新元)。
但是,当前的时刻可能会成为另一个转折点。鉴于战略紧张局势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剧,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全球贸易将继续与GDP保持同步。如果贸易与GDP之比开始下降,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战略影响。至少,这会抑制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进而在国内和国际上引发更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真正进入一个自二战以来从未见过的新时代。当然,我们希望无论未来充满怎样的不确定性和动荡,世界贸易都将继续增长。这不仅是为了维持海事业的生存,也是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和繁荣的生活。
因此,新加坡的任务是:一、尽我们所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二、 提高我们的经济和海事业的效率、竞争力和可信度。这样,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其他国家依然愿意在这里进行贸易,开展业务。我们也能继续为自己谋生。
要如何做到这一点?
保障海事业的未来
让经济保持开放,加强贸易联系。
首先,我们致力于保持开放。作为一个如此小的国家,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并不孤单。即便全球化正在退潮,许多国家仍然相信贸易可以取得双赢,并且仍希望尽可能保留多边贸易的好处,而这也是欧盟成员国和英国的立场。在本区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印度以及亚细安等国家,也有同样的看法。许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也从世界贸易组织的良好工作中受益,并支持其发展。因此,志同道合的伙伴绝对可以携手合作,在动荡的世界中维护一片稳定的绿洲。
新加坡会继续支持基于多边规则的秩序、国际合作与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在独立后不久就加入国际海事组织。起初是作为成员国,1993年起成为理事会成员。在1970年代和80年代,我们积极参与最终促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从1981年到谈判成功结束,许通美大使一直担任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主席。最近,我们主办了国际航标组织(IALA)首届大会,并通过了旨在促进全球海事航行安全的《新加坡宣言》。
除了多边框架,我们也积极寻求建立许多区域和双边贸易伙伴关系及安排。我们已建立一个由27个自由贸易协定组成的广泛网络,总共覆盖我们90%的贸易。这些协定加强了我们的贸易枢纽地位,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还在不断扩展这一网络。近年来,我们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RCEP主要覆盖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亚细安国家。CPTPP则横跨东太平洋——美国决定不参与,但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秘鲁等国都在其中。IPEF是由美国拜登政府发起的,我们希望它能够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我们也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与太平洋联盟和南方共同市场签署自贸协定。在可持续发展和技术领域,我们正在与主要伙伴谈判绿色经济协定和数码经济协定。我们也与多个国家和港口合作设立绿色及数码航运走廊,并已签署六项此类协议,以加快港口通关速度,促进新燃料的供应和使用,并制定共同标准。
新加坡公司也在进行跨境合作,增强贸易和供应链联系。例如,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 International)在世界各地运营着一个港口网络。它正在创新服务,使货物能够在港务集团的多个港口之间无缝流转,并为供应链增值。
因此,新加坡不仅没有放弃贸易和伙伴关系,而是继续深化开放。
巩固区域枢纽和全球节点地位
其次,我们会继续加强自身作为区域枢纽和全球节点的地位。现代新加坡是通过作为转口港、东方贸易中心,而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到了1960年代,这种区域贸易正在衰落。新加坡开始推动工业化进程,以取代失去的工作岗位,并发展我们的经济。但即便在那时,我们依然看到海事业的潜力。一个高效、现代化的港口将帮助不断增长的出口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转运港,不仅为东南亚的邻国服务,还可以服务更广泛的亚太地区,甚至扩展到南亚。因此,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持海事业——港口、航运公司、船厂、燃料供应服务和法律服务。
我们不断投资港口基础设施。1969年,在集装箱化的初期,我们决定在丹戎巴格建造东南亚的第一个集装箱码头。随着亚太区域的繁荣和贸易量的增长,我们提前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的港口码头。如今,新加坡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任何时候都有1000多艘船只停靠在港口。海事业的贡献占我们GDP的6%以上,并创造约14万个工作岗位。
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发展海事业,并在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资。我们正在建设大士港口,这是一个雄心勃勃、历时数十年的项目,它将把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整合到一个地点。大士港将于2040年代竣工,届时每年的吞吐能力将达到6500万标准箱。我们正在投资于技术和创新,并开发使用人工智能的新生代船只交通管理系统(Next Generation Vessel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以提高港口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正如律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穆仁理所说,我们正在为新加坡港口和海事生态系统推出数码孪生(Digital Twin)系统。根据他的解释,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港口运营和服务。
我们正在通过政府、行业和工会之间的强有力三方伙伴关系来做到这一切。我们决心确保工人能够从新技术和投资中受益。事实上,新加坡海港工友联合会、高级港务执行人员工会和新加坡高级海员联合会的代表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参与讨论。我们的工人必须准备好承担新的、更高效的角色,而不是被技术或人工智能边缘化或取代。因此,我们也在大力投资于员工。我们正在提升他们的技能,以操作新的人工智能和数码系统,以及远程操控码头起重机、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高层人员方面,我们继续通过领导力课程培养海事专业人才。有了这些支持,员工将掌握并充分利用技术,而不是抗拒它,进而危及新加坡的竞争力和他们自身的生计。
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尽管我们须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新加坡也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尽一分力。自2013年以来,我们一直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我们支持理事会在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航运方面的工作。新加坡已承诺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对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自身能源(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还是化石能源)的岛国来说,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作为国际社会的负责任成员,我们将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在海事业中,我们正在投资绿色技术,积极参与行业的脱碳转型。今天,我们是船舶加油和石油炼制中心。未来,随着替代燃料的开发和使用,我们的海运线和基础设施很可能会成为这些燃料运输和分销的关键管道。正如穆仁理所解释的,我们正在进行替代燃料加油的试验,这将有助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我们也在逐步培训工人处理替代燃料,为其广泛使用做好准备。
这就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同时为全球海运贸易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做好准备。
结论
世界无法避免即将到来的动荡时期。但海事业的未来仍然充满光明。如果我们提前规划并采取正确步骤,就完全有机会继续蓬勃发展。正如建国总理李光耀在1963年新加坡港务局的讲话中所说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不会从天而降。它们只能通过长期的辛勤工作实现。”我们可以共同将逆境转化为机遇。
我欢迎大家与我们共同努力,抓住这些机遇,共同投资于更美好、更光明的海事未来。
作者是新加坡国务资政
本文是他于3月24日在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开幕礼上发表的主题演讲
黄金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