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洁:AI能编报纸 我还有用吗?

意大利《页报》(Il Foglio)掷出一声惊雷,星期二(3月18日)起发行世上首份完全由人工智能(AI)编撰的报纸,由AI包办撰稿、打题种种工作,记者只须同它问答。《页报》网站上有AI专栏,我用翻译器读这些文章,挺通顺,条理也清晰。幸好AI报纸只是一场为期一个月的新闻实验,暂不会抢我饭碗,但足以再度燃起公众对“文科无用论”等人类价值课题的讨论。

有意思的是,报上还刊登一则AI生成的读者来信,同样涉及有用、无用之争。它问道:未来AI会不会让人类变得一无是处?AI回复是:AI固然是了不起的创新,但连点咖啡都做不好,糖都能放错。这恐怕只能当一句玩笑,中国春晚机器人能扭秧歌,相信让AI做好信息检索分析,点上一杯Kopi O Kosong并非难事。更何况,当会不会点咖啡与是否有用挂钩,这一回答暗含的效果主义逻辑就与有关人类价值的思考背道而驰。

在数码时代,信息几乎泛滥,知识不算难得,智识才显稀缺。信息在现有认知水平下被验证为知识,离不开人类的多重思辨与价值判断。审慎辨别信息真伪、有温度地建构人本主义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也不能由AI代劳。

更何况AI飞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带来诸多伦理难题,包括算法逻辑与人类话语权之争、回报最大化与人本主义的矛盾等。

遗憾的是,我们寻找解答的速度,远远赶不上AI发展的速度。当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手握技术之舵,驶上行业变革的浪尖,回过头却发现,技术迭代为社会文化带来的颠覆风险,同样关乎人类生存。而单靠程序员运作算法并不足以应对这些课题,科学家也不一定是应用新技术的最佳决策者,他们须同人文社科等各领域人才携手,才能在创新与传承、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之间寻找平衡和答案。

当工作生活必需的手机应用接连弹出接入生成式AI的通知,我们必须承认真实的社会生活与最新科技难舍难分。传统文科生无论多么怀念纸书时代,恐怕也做不到“躲进小楼成一统”,那何不跳上时代舞台?不做旁观者、只为技术迭代摇旗呐喊或唱衰喊嘘,而是当以身试法的斗士、靠冷峻思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索性剑指一条更显人本主义的AI发展路。

《页报》在众目之下展开新闻实验,也乐得接受不同领域专家的凝视,或许也算一次大胆的试炼。毕竟,科技发展的舞台始终需要不同温度的声音,才能避免囿于由冰冷算法建构的同温层中。

不论行业,紧跟科技潮为自己赋能也势必成为趋势。即使人在学习速度上远不及AI,也能如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所言,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虽脆弱却因思想而高贵。就像现在,点上一杯咖啡——会不会加糖不重要,但在苦后回甘的滋味中笔落至此,至少对我自己而言,就足够有用。

(作者是《联合早报》多媒体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