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时代,千篇一律的解题机器毫无价值,算法不能复刻的突破性思维才珍贵无比。而这有赖于开放的科研环境、跨学科的大胆探索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滋养和训练——都是中国式教育的短板。
20年前,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去看望93岁的“两弹一星”元勋、航天科学泰斗钱学森。钱老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段话后来演化成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10年前,《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长文《为什么中国无法创新》。文中说,尽管古代中国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乃至文官体系和任人唯贤的晋升制度,但当代中国充斥着循规蹈矩、死记硬背的人,西方则被认为是创新者的摇篮。文章分析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教育:“它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称‘科举地狱’的现代版。”
时间快进到2025年,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震撼全球。引发惊诧的核心逻辑是人才——科技界原本认为中美在AI领域差距悬殊,突破者基本都来自美国,至少在美国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而DeepSeek团队清一色毕业于中国本土高校,创始人梁文锋本人就读浙江大学,没有留学经验。他曾说自己招人有个原则:“看能力,而不是看经验。基础能力、创造性、热爱等等更重要。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合适的候选人就不少。”
这和以往科技公司更青睐有镀金经验的海归人才对比鲜明。有意思的是,与梁文锋一并出圈的,还有“杭州六小龙”的另外一条龙,四足机器人领军企业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这个90后年轻人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同样没有海外经历。他不是传统意义的“学霸”,从小就严重偏科,英语“考300次只及格三次”,甚至考研浙大时也因为英语太差而落榜。
一时间,社交网络上不少人弹冠相庆,认为这表明中国的教育体系已与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胜一筹。言下之意,人才无虞,中国无须担忧中美之间日渐白热化的科技竞争。
这论调背后是美国教育对中国学生逐渐关上大门。自2018年起,特朗普1.0政府收紧中国高科技专业留学生签证,将有效期从五年缩短至一年,到期后必须离境重新申请。2020年限制进一步加强,中国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等专业人士被暂停发放H1B工作签证。到了特朗普2.0,情况雪上加霜。3月中旬,多位共和党议员甚至联合提出《阻止大陆政府签证法》,要求全面停止向中国公民签发学生签证。
过去几十年,美国这个科研高地对优秀中国学生一直极具吸引力。清华北大复旦等顶级名校的大礼堂被戏谑为“前脚毕业典礼、后脚直飞美国”的站台。高达九成在美深造的STEM专业中国籍博士生更在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而如今,美国留不下,甚至压根就去不了,深耕本土自然成了被动或主动选择的道路。
事实上,中国教育也在因应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变化着。加大投入和扶持重点理工科专业是过去10年的明确方向,并且卓有成效。数据显示,在美方限制和冠病疫情共同影响导致赴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大跌的2020年,中国培养的STEM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四倍。到2022年,全球近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毕业于中国本科院校,而美国高校仅占18%。
曾经的一些标志性劣势反而成了“优势”。杭州六小龙在AI、机器人、游戏引擎等领域取得突破,都依赖强大的数学、电脑科学和工程背景,而中国基础教育在数理培养方面长期表现突出。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信息学竞赛中,中国选手也保持领先,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应试教育在数学、算法训练方面的高效性。至于高考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核方式所营造出的高强度竞争环境,客观上也培养出抗压能力强、执行能力强的科技人才。
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已经高枕无忧、傲视全球了。时至今日,基础教育依然更强调应试,而非创造力。学校、家长、社会都高度关注分数和排名,导致教育更多要求“正确答案”,而非“发散思维”。学生为了拿高分,不得不依赖大量的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哪怕是最讲究逻辑思辨的数学,应试的捷径依然是背记标准化解题套路……颇有点黑色幽默,如今中国年轻人流行的自嘲,就是“小镇做题家”。
英语不及格、但对机械拆装痴迷的王兴兴曾被老师评价“有点笨”。在强调均衡发展的应试体系中,他很难拔尖。但教育恰恰须要包容不知天高地厚的专才,去激发而不是扼杀他们的潜力。毕竟,在AI时代,千篇一律的解题机器毫无价值,算法不能复刻的突破性思维才珍贵无比。而这有赖于开放的科研环境、跨学科的大胆探索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滋养和训练——都是中国式教育的短板。
我想,“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创新须要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管理,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梁文锋说得好,并且如他所说:“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作者是《联合早报》视频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