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17时57分(新加坡时间19日5时5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溅落。飞船上搭载着四名宇航员,包括因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故障而滞留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Barry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两人于2024年6月5日前往太空,“意外加班”超过9个月(286天),安全返回地球。
对于人类来说,现在上天已比较容易,但是,返回地球家园却显得比上天还难。无论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还是太空探索和研究的需求,都应当要求上天容易,返回同样不难。威尔莫尔和威廉斯的经历让地球上的所有人感到,现在上天容易,返回却一波三折。加上此前不断出现的航天事故,更凸显了上天容易,返回困难,的确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
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中,从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实现载人空间飞行以来,已有18名宇航员在航天任务中献出生命,另有三名宇航员在美国阿波罗1号的地面测试大火中不幸牺牲。人类航天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七名美国宇航员遇难。
此次威尔莫尔和威廉斯因意外滞留空间站,最终得以返回,表明航天安全仍然是人类须要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有些人工智能(AI)速成文将此次宇航员滞留,说成是因飞船连环故障演变为人类航天史上最漫长的意外滞留事件。
不过,从因意外原因滞留时间看,滞留太空时间最长的,是苏联宇航员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克里卡廖夫。他于1991年5月18日乘坐联盟TM-12号飞船第二次前往和平号空间站,执行第二次航天飞行。当时,他与苏联宇航员阿纳托利·阿尔采巴尔斯基,和英国首位宇航员海伦·沙曼一同前行。海伦·沙曼前往空间站的任务是在空间站上进行生命科学实验,她在八天后完成任务,与苏联前一次任务的机组人员一起返回地球。克里卡廖夫和阿尔采巴尔斯基则负责对空间站进行维修。
1991年10月2日,联盟TM-13号宇宙飞船载着苏联宇航员亚历山大·沃尔科夫、哈萨克斯坦宇航员托克塔尔·奥巴基罗夫和奥地利宇航员弗朗茨·菲伯克到达空间站轮班,由于奥巴基罗夫没有为长时间飞行做准备,便与阿尔采巴尔斯基、奥地利的菲伯克于10月10日返回地球。克里卡廖夫与沃尔科夫继续在空间站执行任务,期间进行了一次太空行走(第七次),完成了天线更换、激光反射器、折叠桁架、新发动机桅杆的安装,并对旧的桅杆进行两次测试。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没有人理睬身在太空的克里卡廖夫和沃尔科夫。直到1992年3月17日,克里卡廖夫和沃尔科夫才乘坐联盟TM-13号飞船返回地球。因此,克里卡廖夫才是因为意外(政治意外)在太空滞留时间最长的宇航员,达311天。他在上天时还是苏联公民,返回地球时就成为俄国人。他们也成为苏联的最后两名宇航员,被称为“最后的苏联人”。
威尔莫尔和威廉斯因意外滞留空间站286天,是因意外滞留时间第二长的宇航员,但是,他们所经历的意外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技术原因是,2024年6月5日,威尔莫尔与威廉斯搭乘的波音星际客机执行首次载人试飞,原计划6月14日返航,但星际客机接连发生技术故障。一是推进器故障,四台轨道机动发动机中两台失效,导致无法精准控制返回轨道;二是氦气泄漏,星际客机服务舱出现每小时0.5千克氦气泄漏,会对宇航员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三是软件错误,星际客机的导航系统误判轨道参数,迫使NASA于6月12日紧急叫停返航计划。
在出现技术问题后,NASA进行过技术修复,波音工程师曾试图通过远程指令修复故障,但氦气泄漏点位于服务舱外部,宇航员无法进行舱外维修。此外,推进器燃料仅剩35%,不足以支撑多次轨道修正。为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NASA一方面让威尔莫尔和威廉斯继续滞留空间站“加班”,另一方面于2024年9月7日决定不让星际客机载人返航,而让SpaceX“龙”飞船去空间站接回两名宇航员。
威尔莫尔和威廉斯在空间站加班可能也有政治原因。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两位美国宇航员长期滞留太空并非技术原因。SpaceX曾主动提出可以将他们早点从空间站带回来,但因为政治因素被拜登政府否决。
原因在于,2024年下半年,美国大选临近,马斯克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拜登认为“SpaceX带宇航员回家”的想法会让特朗普在竞选中“看上去不错”,不利于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竞选。
马斯克的说法只是一面之词,但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威尔莫尔曾说“我只能说马斯克说的绝对是事实,虽然我们也不太知道细节”,他的女儿也对此含糊其辞,称滞留原因涉及很多政治因素,还有很多她不能“随便透露”的事情。
威尔莫尔和威廉斯在上天时,美国是民主党政府,回到地球时是共和党政府,虽然不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但也经历了政治巨变。
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返回地球有惊无险,但再次敲响航天安全警钟。未来,航天探索和研究应从技术和安全方面解决几个大问题。一是航天飞船和设备应建立强大的修复系统,能短期内修复故障。二是宇宙飞船和其他航天设备应当有备份,一旦一套设备和飞船出现故障,应有另一套来替代执行任务。三是避免政治因素危及航天员的安全。
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