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世界剧变的本届大选,国人会因担心动荡局势而投信任票、因感恩而挺执政党,还是为监督而投在野党呢?
因为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我观察和参与新马台三地的选战多年,感觉新加坡选举越来越好看,也越来越有意思了。
好看在于,大选竞争日趋激烈,选情也愈发难以预测。更有意思的是,几乎全民参与的选战(上届投票率高达95.81%),一次次推进国家和民主的发展。
今年5月3日投票的新加坡全国大选,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呼吁选民,面对剧变的世界,要选对政党和最佳候选人来组建政府,应对动荡和复杂的前路。
各大反对党则呼吁加强监督政府,也表明无意“变天”。其中,工人党只竞选26个议席,离拿下国会三分之一议席(97席中的33席)还有一段距离。
这个策略算是以退为进。对工人党而言,只要守住上届赢得的历来最多10席,哪怕再下一城也足以载入史册。对于上届大选前成立,之后未曾胜选的前进党和红点同心党,以及从1991年后不曾胜选的民主党来说,拿下一席,就是零的突破和巨大胜利。
行动党再组政府几乎毫无悬念,但黄循财总理依然再三强调,这届选举将是竞争激烈的一场硬仗,他和团队会努力赢得每张选票。
值得观察的是,尽管行动党大概率将继续执政,但在国际局势与经济前景愈发动荡的当下,若得票率下滑,第四代领导班子是否仍能被视为获得选民的坚定支持?从新加坡历届大选来看,执政党获六成选票已被视为最低标准,如果本届低过六成,是否就意味着缺乏强大委托?
当前全球执政党普遍面临逆风,若得票率逆势上升,当然可以视为强大委托;但若得票率和议席皆能过半,是否仍是一种虽有保留,但依然坚定的强大委托?选民是否正在传递“选对政府,也要监督政府做得更好”的信息?
历次选举已说明,选民投票趋向极难预测。选前多雨的四月天,让我想起2015年3月29日、建国总理李光耀国葬那天的滂沱大雨,成千上万民众冒雨夹道送别。就在同年9月11日的大选,群众满溢的感恩情怀,让行动党扭转2011年分水岭选举的挫折,取得压倒性胜利,得票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五年后的2020年上届大选,冠病疫情来势汹汹,理应激发“聚旗效应”(rally around the flag),让民众在危机当前更挺政府。结果却大爆冷门,行动党支持率大跌至61.24%,只略高于分水岭选举的60.14%历来最低点。
如今,面对世界剧变的本届大选,国人会因担心动荡局势而投信任票、因感恩而挺执政党,还是为监督而投在野党呢?
社会上总有人雷打不动地支持政府,也有人始终如一地投给在野党,这些都是铁票;同时也总有一两成是中间游离票。打这场选战,既要巩固铁票,也要争取游离票。
不过,不少自称是铁票的选民,在某些关键时刻也可能动摇。最近跟两位自称“每次都投反对党”的陌生人和朋友聊到大选,发现他们其实都对政府有信心,也有感恩,但也希望有更多监督力量。最后投谁一票,终究还要看人也看党。
第一段对话,是一名素未谋面的70来岁白发阿叔,在小贩中心排队买鸡翅膀时,转头对我大赞政府20分钟,最后话锋一转,说自己虽然支持执政党,但也经常投反对票,“国会需要更多不同意见,国家才会更好”。
另外一位朋友说,反对党议员在新加坡议席占比只有一成,监督力量太弱,因此他一有机会投票都会支持反对党。但这次他说不打算投反对党了,因为领军的是他欣赏、很想支持的一位部长。
这些例子并没有统计上的代表意义,也不算忠诚度的转移,但展现选民的复杂心理,说明每次投票都是综合各种因素的考量。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人手中只有神圣一票。在投票那一刻,或许大家始终要回答:这次要赋权政府,还是要监督政府?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