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特朗普对全球秩序三重颠覆的逻辑

特朗普怎么可能颠覆400年来确立现行国际秩序的国家主权原则,颠覆近百年牺牲无数美国人建立起来的跨大西洋联盟?他最多不过是一个不自量力、激进的颠覆者,最终却可能成为全球秩序自我纠偏与制度重建过程中的催化剂。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宣布对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10%至50%不等的对等关税,并称该日为“解放日”。这是他再度执政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重塑全球秩序的又一重大举措。对此,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指出,这是一个全球秩序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基于规则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正在结束,我们正步入一个单边、武断且保护主义的新时代”。

应该说,特朗普对全球秩序的挑战并非偶发,而是具有更深层的结构性逻辑。特朗普政府一贯展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倾向,政策与言论构成对全球秩序与规则体系的三重颠覆:国家主权原则的否定、传统同盟体系的削弱、全球化逻辑的逆转,对现有国际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否定

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然而,特朗普政府屡次挑战这一核心原则。他多次宣称希望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并声称为国家安全考虑,不排除通过军事手段控制格陵兰和巴拿马运河。这些言论显然侵犯他国主权。

更严重的是,他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阻止联合国安理会和七国集团(G7)发表相关声明,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乌克兰。这种立场不仅削弱国际社会对乌克兰主权的支持,也为大国侵略行为提供合法性辩护,直接动摇《联合国宪章》的根基,并为全球领土争端埋下风险。

二、传统同盟体系的削弱

自二战以来,美国以北约为核心构建跨大西洋联盟,维护西方阵营的集体安全。然而,特朗普对盟友的信任持续瓦解。他多次指责北约成员国“占美国便宜”,甚至称北约是“过时组织”。当美国不再扮演保护者角色时,美国昔日盟友被迫转向自主武装。

加剧对美国战略可信度的质疑

近期,美乌关系恶化更让美欧同盟关系雪上加霜。美国盯上基辅关键矿产资源,却拒绝给予乌克兰北约成员身份或明确安全保障,反而将与乌方的矿产协议描述为“回报”军事援助的手段。2月28日,美乌两国总统在白宫爆发“世纪争吵”后,美方于3月初先后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和情报共享,严重削弱乌克兰的战斗能力。更令欧洲国家震惊的是,特朗普政府绕过欧洲盟友和乌克兰,单方面与俄罗斯就和平协议展开谈判,政策倾向明显转向支持俄罗斯,使欧洲盟友感到被背弃与孤立,跨大西洋关系陷入深刻的不信任危机。美欧裂痕加深不仅严重削弱西方集体行动能力,也标志着跨大西洋联盟可能正走向不可逆转的破裂。

此外,特朗普针对邻国、最亲密盟友之一——加拿大的言论亦是佐证。他让加拿大变为“美国第51州”的主张,被视为对盟友关系的公开背叛。这将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对美国战略可信度的质疑。长远来看,若盟友体系持续瓦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将不断被侵蚀。若美国传统同盟体系持续削弱,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势必发生深远变化。

三、全球化逻辑的逆转

全球化是过去数十年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依托规则导向的自由贸易体系实现资源配置与互利共赢。然而,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及背后的经济民族主义立场,是对全球化逻辑的根本性颠覆。

特朗普宣称全球化“让美国吃亏”,指责中国等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更对中国疯狂加征可高达245%的关税,势必让世界两大经济体走向全面脱钩。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工具,持续推行高关税、保护主义政策,力图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政策意图包括压缩贸易逆差、重塑产业链结构、拉拢核心选民、转移国内矛盾。但研究显示,此类政策并不会达到预期目标。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2020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多数行业的关税已完全由美企与消费者承担。”高关税策略不仅不会重振美国制造业,反而加剧全球供应链紧张,推动经济区域化趋势,加速全球经济的碎片化,破坏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秩序。

跨国企业不如谋定而后动

综上,特朗普政府的三重颠覆行为,正使美国自身国际信誉受损,并对二战以来构建的国际秩序构成系统性冲击: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否定,动摇国际法基础;对传统同盟的背离,削弱西方战略协调;对全球化的逆行,则可能终结基于规则的开放体系。特朗普政府从“美国优先”到“全球退却”的政策,或许在短期内迎合国内民粹情绪,但长期看,这种单边主义将使美国更趋孤立,也令全球秩序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交通、信息等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美国再强大,特朗普再顽强,依旧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天下大势。同样,特朗普又怎么可能颠覆400年来确立现行国际秩序的国家主权原则,同时他还有能力颠覆美国几代人近百年时间牺牲无数美国人鲜血、金钱,并通过两次大战及冷战建立起来的跨大西洋联盟?不得不承认,特朗普最多不过是一个不自量力、激进的颠覆者,最终他却可能成为全球秩序自我纠偏与制度重建过程中的催化剂。因此,面对当前的超级不确定性,那些试图调整供应链和生产布局应对关税战的跨国企业,倒不如先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

作者是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