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刚到访本地的教宗方济各因病离世,很多人即便信仰不同,也对他个人保持崇敬之情,主要是因为他所体现的跨宗教的包容、怜悯之心,以及他对改革传统所做出的努力。
在基督世界中,天主教是相对保守的一极,但方济各却是改革的代表。他是首位来自美洲、也是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拉美背景使他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并且与欧美出身的教宗不同,作为意大利裔阿根廷人,他对资本主义与西方强国保持一定的疏离感。对方济各影响较大的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人民神学(Theology of the People),其主要特点是“穷人优先”,对资本主义与金钱政治持批判态度。因此方济各是将边缘地带的声音带到了梵蒂冈,也体现带有相当非西方主流色彩的南方神学思想。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方济各为何致力于推动接纳社会边缘群体。早在2001年,他就在收容所中为12名爱之病患者洗脚并亲吻他们的脚。就任教宗后,他多次表示天主教应宽容对待堕胎、避孕、同性恋、变性、跨性别者、未婚先孕等社会边缘群体。他也在多次场合中,表达对同性婚姻与他们收养孩童持开放态度。
他曾批评拒绝为单亲母亲所生婴儿洗礼的牧师,并表示避孕套既然可以预防传染病,则不应全盘否定。这些都体现人性关爱高于宗教律法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天主教虽仍是男权社会,但他勇敢打破旧俗,强调应赋予女性权力,批准成立委员会讨论女性执事问题,也表明在他领导下,坚冰正被慢慢打破。
出身以文教与社会服务为使命的耶稣会,又使方济各习惯于在理性与信仰间寻求平衡,并能顺应时代变迁的要求。古代的耶稣会士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像利玛窦等人就对中华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方济各也特别强调文化多元、跨宗教合作,还认为同情与怜悯大于宗教之律法。他曾表示“对他人缺乏仁慈也是一种罪恶”,这种宽广的宗教胸怀,使他能够积极参与到一系列宗教平等对话之中。
2019年2月,他与回教领袖签署《人类兄弟情谊宣言》,强调多元宗教平等共存的重要性。去年访新期间也是如此,他在与各宗教青年交谈时,指出“所有宗教都是通往天主的道路”,没有谁比谁更重要。公开表达这种对其他宗教的平等尊重之语,尤其是违背天主教的排他性原则,需要极大的宗教勇气,也体现无比的慈悲与智慧。
方济各也有备受争议的一面。他一方面受到欧美保守主义教众的抨击;在政治立场上,又因在俄国入侵乌克兰立场上不坚定,以及被认为对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教众的支持不力而饱受批评。且不提是非曲直,但应了解这也与他来自拉美教会的背景有关。
方济各对于英美在拉美支持独裁政治、造成社会动荡的殖民历史有着潜在的警惕,因此他故意规避西方舆论主流的正义与邪恶话语模式,展现出一种“去殖民神学”的倾向。因此他强调宽恕、谈判而非评判孰对孰错。他还认为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导致更大的平民伤亡,因此希望营造和解的土壤。他的对华策略,则应注意一直致力于追求全球天主教会的完整性,因此不但在跨宗教间强调对话,尊重多元,对天主教内部,也有试图接纳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倾向。
在天主教内部,方济各的很多言行也仍有争议,但我们不应否认他的简朴、对穷人发自内心的怜悯、希望改革教会的各项真诚努力,以及致力宗教对话的伟大贡献。去年4月,他宣布将放弃传统繁琐的安葬礼仪,过世后也不会葬在梵蒂冈。但无论葬在何处,他都将在天主教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也希望继任教宗能够继续走在他所开拓的自由、宽容与和解之路。
作者是本地文史爱好者、宗教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