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大最全的制造业,怎么可能放弃最大最强的消费市场?仍然未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中国,又岂能不怕被孤立?所以,中美很快就会开谈,中国最终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做适度让利,关税战不会让中美破局。接下来且看特朗普如何重组美国国债;如何开打金融战制裁中国;以及如何将一切的过往,描绘成不朽的伟业。
大多数政治人物和经济学家,原本只把《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又称“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的倡议书,当成一篇不够严谨的学术报告,它受关注更多是因为海湖庄园是特朗普的寓所兼会所,以及作者斯蒂芬·米兰当上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米兰写这篇报告的初衷是为讨取欢心,所以文中的观点全都按照特朗普的心思铺陈。米兰显然如愿当了官,但可怕的是特朗普似乎把这篇报告里的一切都当真了。
如果按照米兰的献计,关税战只是第一步,是谈判施压的工具,是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可以让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到大便宜,而且几乎不会产生负面作用。之后还有金融战,包括迫使他国货币升值,将美国国债重组展期等。这么做的底气,来自于美国在全球安全机制中的主导权,对于不从者,安全“大棒”伺候。
特朗普想要学习前辈麦金莱、杰克逊等一众名垂千古的总统,要收关税赚大钱,开疆拓土,复兴制造业和中产阶级,然后美国再次伟大,个人青史留名。根据特朗普这点心思,《海湖庄园协议》一一描绘出实现路径。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份报告只是理想化的推演,所引用的数据、建构的逻辑和得出的结论都值得商榷。这样的报告原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除非遇上特朗普。
美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债务高企,特别是近37万亿美元的政府债,每年仅利息已达1万多亿美元,超过军费,而失控的债务迟早会暴雷,历史上所有经济危机的终极根源都是债务。美国政府债务居高不下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特里芬难题”,当前全球约60%的国家储备是美元资产,换句话说,其他国家将自己的信用建立在美元之上,为此而千方百计积存美元资产,主要是购买美国政府债;另一原因是美国在全球开支庞大,一部分要靠借债支撑,包括被马斯克裁掉的国际开发署、美国之音等开销。
客观地讲,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主要是向美国出口商品挣来的,而美国在境外花掉的钱也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正是靠着这套体系坐地印钱,向全球收取“铸币税”,还掌控着予取予夺的金融霸权,想制裁谁就制裁谁。可特朗普就是认定美国在这套体系中吃了大亏,声称要废掉它。当然,他真正的目的显然不是要废掉美元霸权,而是要减少债务,加固主权信用。如果全世界既离不开美国的钱,也离不开美国的货,美国不就再次伟大了吗!特朗普与其他总统的区别,仅在于手段更为简单粗暴,以及时代不同了。
成长的岁月总是美好的,美国最好的时代正是霸权初长成的时候,也就是二战后到茉莉花革命这段时期,而不是此前为了“昭昭天命”而自强不息的年代,也不是“历史终结”理想破灭之后的那些岁月。但伟大人物却总在开创霸业的时代才会产生,所以美国二战之后的历任总统完全无法比肩先辈,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历史局限。霸业既成,能够守住已属不易,尼克逊和里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朗普生在守成时代,且已人生暮年,却想要开创历史,这决定了他会采取一些急躁而陈旧的手段来实现目标。但这些手段最终只会带来危险,危害他国,也危及美国自身。
国家真正致命威胁是“孤立”
中国似乎完全不是美国的对手,因为美国拥有军事、金融、科技、文化等绝对霸权;相比之下,中国一无所长,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是中国完全不在美国军事安全框架之内,而且在核平衡时代,大国之间直接军事对决的概率又极低,安全大棒对中国没用。二是“科技”本身是制造业的一部分,而制造是中国的长项,经过几番博弈之后,美国政府显然已意识到对中国实施科技战,最终只会激发中国尽快补齐短板。三是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制裁效果明显,但前提是出现俄乌战争这类事件,欧亚盟友全力协同;而中国从不扮演欧盟的敌人,所以美国如果对中国打金融战,结果难料,甚至反噬自身,所以连《海湖庄园协议》对金融制裁都很少着墨。
另外,中国对比美国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全产业链的工业,而在于举国一体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确保在两国对决之际能够集中力量,不会自乱阵脚。体制不同决定中国将持续保持这一优势,除非出现日本偷袭珍珠港那样的战略失误,在美国国内激起同样的凝聚力。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战略都寓示,这样的失误基本可以排除。所以,除非美国决心玉石俱焚也要遏止中国,否则用上述这些霸权手段对付中国,很难立竿见影。
历史证明,人类文明的爆发归功于公元1500年之后不同族群之间的学习交流;工业革命为何未能在中国诞生的“李约瑟之问”,答案也是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质所致;海洋文明在近现代以来胜过大陆文明,是因为前者更为开放;中国的崛起也是因为改革开放。所谓的全球贸易秩序,无非是一套可以保证各国按照规则互通有无的框架,正是这套框架加速人类的进步。所以,对一个国家或族群来说,除了战争,真正致命的威胁是“孤立”。
冷战之后,当美国意识到中国成为竞争对手之后,所有战略背后的逻辑正是“孤立中国”,只是一直在寻找最为安全而有效的手段而已。特朗普概莫能外,关税战背后的考量同样如此。如果按照《海湖庄园协议》的路径,特朗普发动关税战,解决与盟友之间的逆差尚在其次,主要目的是裹挟各路盟友对中国实施关税壁垒、贸易脱钩,彻底“孤立”中国。
但关税是一种史前手段,在产业相对隔离的年代,尚可用于保护本国产业,同时增加政府收入。当全球产业彼此融合、交互嵌套之时,产业链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秩序,关税战引发的产业链断裂,必然导致全球秩序的混乱,会殃及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谁的制造业强,谁就撑得住,冠病疫情对此已经做过压力测试。这也是中国敢于“硬杠”美国的底气所在。
但即便如此,全球最大最全的制造业,怎么可能放弃最大最强的消费市场?仍然未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中国,又岂能不怕被孤立?
所以,中美很快就会开谈,中国最终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做适度让利,关税战不会让中美破局。接下来且看特朗普如何重组美国国债;如何削减政府开支;如何让依附美国的盟友“纳贡”;如何开打金融战制裁中国;如何占领格陵兰岛;以及如何将一切的过往,描绘成不朽的伟业。
作者是中国金融法律退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