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4日至15日对越南进行两天国事访问,所接受的外交礼遇及实质成果,都展现出越中双方对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重视。
从接待规格来看,较2023年12月习近平访越时有明显提升。2023年由越南总理范明政接机、国会主席王庭惠送机,此次则升级为国家主席梁强接机,总理范明政送机。显然,在越中建交75周年及越南统一50周年纪念前夕,河内有意以更高规格表达对中国的尊重与友好。相较2023年习近平访越期间,双方签署37项合作协议,今年则增加为45项,看起来成果更为具体、全面,特别是在基础建设和航空合作领域。
与2023年访越一样,今年的双边会谈及联合声明,均回避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等敏感议题。南中国海问题长期以来是越中关系的潜在火药桶,此次双方仍选择将焦点集中在经济与人文交流合作上。
尽管此次习近平访越的外交礼遇创下新纪录,双方也签署大量协议,但从实质战略利益角度来看,越南并未如表面看起来那样全面向中国倾斜。最具实质意义的是,双方启动越中铁路合作机制,这是两国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的重点项目。越南国会提前完成相关立法程序,使得这次正式启动更像是一个仪式性的确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至于航空领域,越南第二大航空公司Vietjet计划引进中国商用飞机(COMAC)制造的客机营运国内航线,虽然在全球航空业普遍依赖波音与空中客车的背景下,此举引发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但这更像是象征性的表态,并未真正改变越南航空业的格局。
或许,对越南更为关键的,是美越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关税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对多国宣布高关税政策,其中对越南设定46%的高税率,几乎位列全球最高之一。美国是越南第一大出口市场,此举对越南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为了降低税率,越南迅速展开积极的外交行动,包括总书记苏林成为首位亲自致电特朗普的外国领导人;派出副总理胡德福亲赴美国,与美国财政部长及贸易代表磋商。
由此看出,对越南而言,与美国的谈判结果才真正攸关国家核心利益。若能成功将税率由46%大幅降至20%到30%之间,越南即可缓解眼前的经济冲击,并向国内外投资者展现掌控局势的能力,及与美国的良好互动;但若谈判失利或结果未如预期,越南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面临严重威胁,外资企业可能暂缓投资,甚至逐步转移至孟加拉、印度等成本更低、市场更大的地区,越南已经逐步攀升的失业率也将进一步恶化。
这种情势对于刚刚接任越共总书记不久的苏林而言,更具高度政治敏感性。苏林在阮富仲于2024年病逝后上任,他须要在2026年越共14大之前,透过经济改革与成果来巩固自身地位,并取得连任资格。倘若越美贸易谈判失败,经济问题恶化,不仅会使苏林推动的各项内部改革计划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影响党内对他领导能力的信任。因此,对越南执政团队来说,美越关税谈判不仅是外交上的挑战,更是一场内政稳定与未来权力布局的重要考验。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虽强势施压,但从地缘战略角度看,美国同样不希望将越南完全推向中国。特朗普本人虽然近期透过社交媒体,严词批评越南与中国“密谋搞美国”,但这种批评很大程度上是谈判策略。美国仍须考量,若过度施压,导致越南彻底转向中国,将不利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整体战略利益。因此,美方最终的谈判结果,可能会选择一个介于极端和解与激烈冲突之间的中间点,以维持双方合作的可能性。特朗普高调批评越南与中国之举,更应理解为施压谈判的策略,而非完全的战略定调。
综合上述种种情势,此次习近平访越,可说体现“三方各取所需”的微妙局面:中国从表面礼遇中获得象征性胜利,美国则透过施压取得实质经贸谈判上的主导权,而越南则成功地在两强之间,取得一定的战略缓冲,既未完全得罪中国,也向美国表明谈判诚意。
对河内而言,这次习近平访问的规格与姿态,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表演;真正决定越南未来走向的,则是接下来数月美越关税谈判的最终结果。
(作者是越南华裔、台湾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