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国若要延续传统的对冲政策,必须寻求新的战略调整。其中一个方向是所谓“技术分层”的局部重整:在敏感与高端技术领域,与美、日、台等“美国共荣圈”进一步接轨,并紧密配合资安与进出口规范。在一般传统制造业、基础建设与大众科技应用上,则可持续与中国合作,确保经贸不受重大冲击。
在中美关税战与全球地缘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所奉行的不选边外交政策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出访东南亚三国,意在深化与这个中间地带的政经联系,并强化“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这场外交出访,不仅是中国对抗供应链重组与地缘压力的重要姿态,也让马国在关税战的外交立场成为焦点。
过去数十年,马国坚守不结盟与多边主义原则,在大国竞争中寻求平衡。然而,在当前全球战略秩序重塑的大潮中,这种不选边的空间正受到压缩。美国推动“可信赖的供应链”政策,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同时对中国展开全面战略围堵。马国作为中美两强均有深厚利益交集的国家,能否继续维持过去的平衡与对冲策略,正考验它外交与政经体制的韧性。
马国自1970年代以来,奉行不结盟与中立的外交政策,在冷战期间,这一策略成功争取外交自主空间。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西方采取联中抗苏的战略,马国维持中立,反而可在两大阵营之间灵活游走,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当前全球形势已经跟1970年代有极大变化,美国要建立非共供应链并逐步与中国脱钩,同时结合国家安全、关税压力与价值同盟等战略考量,马国原本能灵活运作的两边逢源手段,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操作与实务障碍。
美国是马国电子与半导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并长期是高科技与人才培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早在2021年,英特尔宣布在槟城与居林投资先进封装与测试设施。此外,美马之间亦维持军事交流与军情合作,使得马国在安全与防务层面,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美倾斜。进入21世纪后,马中关系逐步深化,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在基础设施、制造业与科技领域有多项合作,如东海岸铁路计划、两国双园的工业园区投资,以及中资在马设立的云端数据中心等。
然而,随着美国对供应链安全的要求升级,马国短期内仍可持续不站边,但是否属唯一的外交选项,逐渐遭遇现实挑战。美国重新布局,建立“去中国化”的脱钩战略,意在削弱中国对全球制造体系的影响力。马国在贸易战初期因地缘与成本优势,吸引部分企业转移生产基地而受惠。但当美国对东南亚产品的产地与零配件来源提出更严格审查,尤其关注“非关税欺骗行为”后,这种从缝隙中寻求红利的空间迅速缩小。
美方已明确施压各国关注贸易顺差,并对中资实施出口管制与技术封锁。在未来关税谈判的环境下,马国若继续与中国维持深度战略合作,可能会招致美国的压力,同时又将面临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倾销,冲击本国内部的产业生态。
地缘安全的考量也使马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受到考验。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声索与军事部署,对马国这类海洋国家构成安全压力,而美国则透过印太战略强化对中国的围堵,以保持南中国海自由航行。这使得马国不得不防范在安全防务上要面对北京的威胁,但又不愿完全倒向美国,这种既要维持与中国的经济信任,又要顾及美国战略需求的双边平衡,正变得愈加艰难。
然而,马国国内政治因素却限制外交策略的弹性。安华政府出于内政需要,在以巴冲突上表态强硬,争取马来选民支持,此举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美国的关系。至今,安华尚未与美国主要领导人如特朗普建立直接沟通管道。在文化与族群情感层面,中国透过文化与教育交流,对马国华人社会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使得安华的最大票仓华裔选民更加亲华。这些内外交错的结构因素,使马来西亚要转变不选边的立场,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此一困局,马国若要延续传统的对冲政策,必须寻求新的战略调整。其中一个方向是所谓的“技术分层”(technology tiering)的局部重整:在敏感与高端技术领域,如先进晶片、半导体和军民两用技术上,与美国、日本、台湾等“美国共荣圈”进一步接轨,并紧密配合资安与进出口规范。在一般传统制造业、基础建设与大众科技应用上,则可持续与中国合作,确保经贸不受重大冲击。当然,安华政府也要判断,未来是要拥抱西方外贸和消费市场,抑或深信中国必定东升西降的话语。
总结而言,尽管中美博弈加剧已使马来西亚外交处境日趋复杂,但不代表中立政策失去意义,只是日益面临结构性与战略性的挑战。安华政府短期内并不愿意改变不选边的原则,仍将勉力延续相对自主的表述,但美国的关税和供应链压力,以及预期中国未来经济下行和内需萎靡,都会让马国不选边站的空间有所收缩。
(作者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智库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