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至于孤独死,而是躲不过孤独活。这从人们的身影和眼神,尤其是互动多少能感知得到。
银色海啸来了,最耳熟能详的数字,是新加坡明年将正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人口中65岁以上的达到21%。2030年再提高到每四人中就有一人。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副总理王瑞杰曾在一个国际论坛上,推算比例将在2050年,跳涨到几乎一对一!2050年距今,不过一代人时间啊。同事写社论时加以引用,我还担心记者报道有误,但查了果真有此一说。
那会是怎样的一幅晚年图景?到处都是无子女的老伴勉强照顾老伴,后走的,就只能孤零零;或者一个独子照顾两老,甚至还有上两代老人要照顾,那还能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中吗?
放大来看,不晓得还选不选得出健儿,代表老人国参加奥林匹克?生产者少了,创造力退减,整个经济引擎会否被拖慢下来?更要命的是:谁来保家卫国,是要靠无人机、无人艇、机器狗、机器人,还是干脆雇佣瓦格纳?在急难时,我们肯定有家底这么做,但沦落到这一步,也太没意思了。
人口“归零”不是科幻小说情节
更细思极恐的,是繁衍者更少了,小国寡民只能一路寡下去,直到一个也没有为止,除非国家强力干预,如大量吸纳年轻移民。曾有人口学者为韩国和日本算出他们的“归零”日,既科幻又真实。很因此很好奇我们的这一天,会在何时降临?
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新加坡独居的年长者据说已有将近7万。从前,我们总认为孤独死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外国,比如日本就特别多;但如今在本地,这类新闻已不算罕见,上个月有一则尤其让人惊讶,死了都快一年了,发现时已成了白骨。记得读过报道,说本地已有三家公司,专门替市镇理事会处理孤独死的善后工作。可以想见,这门“生意”大有可为。
在过去,无亲无故者要避免孤独死,唯有被慈善安老院收容,或住进付费疗养院,愿意接受共居模式的人估计还不多。但如今多了一个较可行的选项,就是住宅和看护二合一的社区关爱组屋。它有管理人,还有各种生活和康疗服务,更重要的是邻居可以一起参与活动,互相关照,如同过去的“甘榜”。在武吉巴督的首个项目去年10月开始有人入住,看来是先试验,再决定今后是否大量建造和供应。总之生活质量如何暂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里发生孤独死的概率微乎其微。
有人还提出“国家安老院”概念,即改造一些设施,提供最基准的养老配套和环境,让独居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些安老院由政府津贴运营,辅以慈善捐助、基金投资收益,以及住户自己的支付,费用可以用经济状况调查来决定,最弱势的则由国家来兜底。甚至借用保险的操作:让一个人动用公积金存款,或变现组屋资产后,一次过购买“永久居住和被供养权”,让余生没有后顾之忧,大限到来时,也不会落得个没人知没人问的下场。
当然,大多数人都不至于孤独死,而是躲不过孤独活。这从人们的身影和眼神,尤其是互动多少能感知得到。像白天走进邻里,总能看到老人三五也不成群,而是独个儿目光呆滞、百无聊赖。一些被女佣带着,但女佣的视线和心思都在手机上。记得去年,同事还报道过一种新型职业:上门陪老人聊天。是的,陪聊,按小时收费,欢迎洽询……
等待抗孤独药问世 买个深情机器恋人?
其实年纪轻的,也会被孤独盯上。像一家人聚餐,父母和小孩各刷各的屏幕就很常见,陪伴沦为形式,质量极其有限。还有一些人,就算扎在朋友堆里,喝酒K歌什么的,表面很开心,但也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落寞。
日本有很多Hikikomori,一般翻译为“蛰居族”,他们不上学、不上班,人数据最新统计有140多万,老老少少都有。在首尔,隐居在家的人估计达到13万,全韩国则有61万。看回我们岛国,情况也许没那么严重,但趋势是否也有雷同?
这一切的根源,很难从原有的儒家社会形态,或近年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推崇中找到完整答案。是冠病疫情带来的后遗症?还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太内卷的缘故?又或者是社媒年代的必然——大家奶头乐上瘾,已不需要并且忘了真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欢快?然后渐渐地,对异性、约会兴趣缺缺,甚至丧失能力?估计这些因素都存在,并且一并在起着作用吧。它们似乎也解释了,为何不婚主义越来越盛行,不论出于自愿或不自愿。
在我的成长岁月,足不出户是难以想象的。反正放学不会马上回家,周六晚上待在家里的绝对是异类。但就连这个玩乐至上,课业总是被摆在次要位置的一整个世代,如今步入老年,很多都感到孤独,不敢想象30年后,不少是单身和无子女的老人群体,要如何抗拒、逃离一个更大的社交和心理层面的超级大黑洞?是只能接受宿命,还是等待某种未来新科技的救赎,比如抗孤独药物,或者一位深情款款,能和你谈“诗和远方”的客制化机器恋人?
扯远了,回到当下现实。孤独之可怕,首先在于它对健康的侵蚀,并且身心都不放过。
外国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有关,包括抑郁、焦虑、失智、自残念头等,同时也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免疫功能下降、睡眠障碍乃至过早死亡。
具体统计来说,根据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报告,长期孤独对寿命的影响与每天吸15支烟一样,可使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26%。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也指出,对于成年人来说,孤独会使失智、心脏病、中风发生的风险分别增加50%、29%和32%。
孤独感来袭 幸福感就远离了
孤独也会拉低幸福感。上个月,牛津大学福祉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世界幸福报告》就强调这一点。研究人员以美国为例,提到它下滑到最新低点第24位,部分原因是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在受访前的一天,饭都是自己一个人吃的,比率相较20年前激增53%。报告说:“共享餐食与幸福感有着密切关系。……不只美国,各国的共餐次数和生活满意度也都呈正比。”
台湾今年世界排名第27,亚洲第一,主要得分项就是台湾人平均每周有5.5次晚餐和4.7次午餐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享用的,频率全球排名第八。新加坡呢?调查得出每周和别人共餐8.7次,其中午餐4.5次,晚餐4.2次。我首先承认,自己应该没达到这个平均值。
对了,我们今年排第34位,较去年的第30滑落四个名次,还把亚洲最幸福的头衔让给台湾。
还好,应对孤独流行病,不少社区基层以及民间社团已动起来。其中一个新尝试,是女皇镇保健区的活力乐龄站,它采用日本“居场所”(Ibasho)概念,让不同世代在同一屋檐下活动,一来促进融合,二来让年长者有机会奉献所长和热情、预防社会孤立。希望这个本地版“居场所”取得成效,然后进一步推广。
企业也不落人后,星展银行基金上个月就宣布拨款750万元,携手几十个社区伙伴开展项目,重点除了提供营养餐维护健康,还发动员工策划各种活动和学习坊,意在帮助年长者走出孤独,有尊严、有目标、快乐地安享晚年。
在国家层面,值得关注的首推乐龄SG计划,它多管齐下,五年总拨款达到8亿元,除了为各个市镇集中采购医疗和看护服务;打造更亲乐龄住房、交通等设施;也会支持所有活跃乐龄中心,尤其在社交、健康、认知、学习和志愿服务等领域。显然,着力点之一,会是化解孤独感。
我们的“技能创前程”计划,推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好事,只是太偏重职能和重新受雇能力。设想如果我们也有老人大学,或者初院也行,让海南老师傅来教泡咖啡、制作西洋糕点,让韩国老师通过韩剧教韩语,甚至请艺术系老师来开钢琴、美声唱法或者各种风格的舞蹈班(还能健身呢),然后让七八十岁的人动用津贴,报名从入门学起,谁说不可以?在“创前程”的目的之外,计划如果也能帮助国人,过上更充实的乐龄日子,也挺有意义的。
尝试自我修行 学会享受孤独
最后,是个人心态上的调整,包括修行。
能否保持活跃,当然和健康息息相关,因为生病了,想活跃也就不容易;但反过来说,一个人经常出门走动,又对健康有好处。还有,出外靠朋友,朋友多,生活才有可能充实,而朋友多或少,除了看自己兴趣爱好广不广,最重要的还是看个性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我的意思是:不妨善良一些,以及凡事看开别太计较。
孤独还有个解药,就是尽可能留在职场,发挥余热,不要和外部脱节。这是我这个专栏上一篇文章《我70多了,老板你还会请我吗》的主题,这里就不重复。
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因各种原因,人注定要孤独,是不是可以学会享受它。像看到有年轻人,会一个人旅行,我是挺赞同的,一来证明成长了,能独立;二来也是对孤独的提前拥抱和锻炼。它很可能是以后的人,特别需要的一种生命技能。
当然还有人天生就不怕孤独。活着时可以独乐乐,自在逍遥;离开时宁可静悄悄,深怕惊动了人。《再别康桥》的最后那两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几乎就是为他们而吟咏的。
但,这是禀赋,拥有者是极少数中的少数,凡俗如你我,还是得后天努力。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