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康:上海的郁金香开了

几天前坐车经过上海城区一条街道,不经意间发现,路边的花卉变了。

原本不知名的小花,如今变成了成片的郁金香——炽烈的正红色、明艳的玫红色、娇嫩的桃粉色、纯净的米白色……数以千计的花朵热情盛放,为乍暖还寒的城市带来春的气息。

在新加坡生活得久了,常常把城市里的花花草草视作理所当然。但仔细回想,搬到上海七个多月来,街头绽放的各类花草似乎从不间断。即便是在寒冬腊月,高架桥边也能见到不少粉色花朵。

除了街边的花草,穿梭在上海不同街区,还会经常无意中走进各种小公园。这类依道路、商业街区、居住区建设的小型开放绿地,官方称作“口袋公园”。

根据官方数据,自2016年开建口袋公园以来,截至去年底,上海城乡中的口袋公园总量已达341座。

光有口袋公园还不够,上海的目标是成为“千园之城”。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办公室2021年印发的文件,上海计划到2025年,公园数量从当时的438座增至1000座以上;到2035年,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力争建成2000座公园。

截至去年底,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已达973座,距离千园目标仅差27座。对于上海公园建设取得的进展,市长龚正在不同场合多有提及。去年7月新沪全面合作理事会期间,龚正与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会面时就曾介绍,上海2023年新建了162个公园,公园总数达到830座。

公园数量节节攀升、植被花草的种植与养护,都离不开地方财政的支持。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常常会和当地的财力画上等号。不过,在中国全国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振的大背景下,上海虽然财政收支缺口相对较小,但也并非毫无压力。

从数据上看,上海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74.2亿元(人民币,下同,1546.5亿新元),比年初目标低4.1%。其中,增值税收入比年初目标低10%,企业所得税低8.3%。和去年相比,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7%。

虽然上海去年实现了5%的经济增长目标,但龚正年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坦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他也说,今年上海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上海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影响首当其冲。

不过,街头盛开的郁金香在告诉人们,内外经济压力加大并未改变上海美化城市的决心。

从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这一点不难理解。西方19世纪经历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破坏后,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中国在城镇化加速的上世纪90年代,也追求建设“园林城市”。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的探路者,在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探索下一阶段的公园城市、绿色城市显得顺理成章。

对此,龚正去年年初在市人大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形容,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接待外国人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路边的一花一草是上海无声的“城市名片”,也是它不同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卖点”。

更重要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生活质量、城市绿化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尽管仍然有相当多人每天忙于工作,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和除了“卷”以外的生活方式,如在草地上打盹、在花丛中散步、在公园晨跑、露营等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标准提高,具体表现在他们对“好房子”的定义中。为适应民众的这一需求,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好房子”写入其中,要求各地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的好房子。这暗示对上海人来说,层高不足3米,已够不上“好房子”的标准。

人们的要求还包括更好的空气质量。上海在去年9月实施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标准规范后,今年3月中旬起,又率先在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外滩等八个人群密集的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开始管理一边走路一边吸烟产生的二手烟。若这一举措可以真正落实,这不仅意味着上海城市环境将有很大改善,也是城市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

回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个体。看到郁金香的那个下午,车辆等红灯时,车窗外一名年轻女孩拿起手机,捕捉阳光下的郁金香。她在看到郁金香的那一刻,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喜,嘴角不自觉的地上扬。这或许是她这周为数不多的快乐瞬间,也或许是这批郁金香在装点城市外,不被看到的意义所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