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无锡马拉松“野鸳鸯”的流量狂欢

在中国江苏省无锡市举办的一场马拉松比赛最近意外地迎来泼天的流量,但流量的源头与赛事无关,而是赛场上被指认为“野鸳鸯”的一对男女。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段时长仅10多秒的视频。

3月23日早晨7时许,昵称为“我是伤心玫瑰”的马拉松博主在赛事开始前举起手机,想要和身后的选手合拍一段众人齐欢呼的视频,记录这个情绪澎湃的场面。

这段视频被上传至社交媒体后,成功引来网民关注。但他们的焦点,是视频中博主身后一对年龄悬殊的男女。

视频显示,这名男子身穿粉红赛服,看上去四五十岁,身旁的女子则年轻貌美,看上去仅二三十岁。两人互动亲密,有说有笑,男方还搂着女子的肩膀。

一名博主在马拉松比赛当天拍摄视频,他身后一对男女的亲密互动引发网民关注。(互联网)

不过,当男子发现摄像头后,立马将手放下,微笑地看了一眼镜头后从画面离开;一旁的女子看到摄像头后,也下意识地躲避镜头,拉开与男子的距离。

看似平凡的举动,网民却从中提炼出大量信息。“一看到镜头就分开,这两个人绝对心里有鬼。”

不少网民还当起侦探,尝试从简短的视频分析两人的关系:有人猜是父女,也有人猜是“甜蜜的忘年恋”,但更多人凭借两人慌张躲避镜头的行为,断定他们是一对“野鸳鸯”(意即没有正式婚姻关系的配偶)。

得出“野鸳鸯”的结论后,不少网民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在全网找人,尝试扒出他们的信息,棒打鸳鸯。

疯狂的认人游戏

有网民很快地指认出,视频中的男子可能是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陈利浩。他们给出的证据是:两人的轮廓、气质相似,且陈利浩平日喜欢运动,曾参加过马拉松赛事。

或许在这些网民的认知中,正是这类坐拥庞大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才更容易吸引年轻异性不顾年龄差距地主动接近。如有网民写道:“年龄差这么大,看来男的董事长,女的懂事早。”

公开资料显示,远光软件是企业管理、能源互联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于2006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控股股东是国网数字科技,实控人是国务院国资委。

为了证明上述观点正确,有网民还拿着陈利浩和马拉松男子的照片,让人工智能(AI)模型做比对,结果AI认定他们是同一人。

有网民让AI比对陈利浩和马拉松男子的照片,并宣称他们是同一个人。(互联网)

有了AI的认定当靠山,舆论的火焰马上烧到远光软件,让公司股票一度大跳水。

眼见突然身处舆论风暴中心,远光软件3月24日紧急发布澄清声明,指陈利浩前几天均在广东执行公务,视频中的男子并非陈利浩,两人也毫无关系。

声明还强调,该公司保留对发布传播不实信息者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实上,有网民指出,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分辨出马拉松男子和陈利浩并非同一个人:陈利浩眉间有痣,马拉松男子没有,两人的牙齿形状也明显不一样。

然而,至今认为陈利浩就是马拉松男子的网民仍大有人在。

随着舆论风暴持续发酵,最初上传视频的博主“我是伤心玫瑰”决定下架视频,但有网民质疑他是被威胁、或与某方达成交易后,才下架视频息事宁人。

不过,博主在3月25日下午上传澄清视频,强调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也没有与任何方面进行交易。

之所以下架视频,博主解释道,一方面是出于对他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是不想评论区再被乌烟瘴气的猜测和谣言充斥,卷入这场无休无止的风波。

他坦言意识到自己的视频已对他人造成困扰,“我已连续两天没有睡好觉了……我觉得有点恐怖,有一种无力感,我被这种舆论推着走”。

马拉松主办方无锡体育局工作人员受访时强调,整起事件与赛事无关,为了保护跑者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不会透露更多信息。汇跑体育工作人员也称,这只是个人行为,只要不影响竞赛标准和公正性,组委会不会干涉。

然而,这场棒打鸳鸯行动远未结束。

过去两天,再有网民指认,男方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渭城大队消防队队长齐宏强,女方则是咸阳消防的张蕾,两人是上下级关系。两人的照片、年龄等个人信息迅速被网民起底,目前网上流传的文章多数已被删除。

流量的狂欢

由拍摄者最初无心“爆料”引起的巨大舆论风暴,在过去时有发生。

2023年6月,一名街拍摄影师在四川成都的闹市区街道上,拍摄到一名中年男子与一名衣着靓丽的年轻女子手牵手走在街道上。两人神情轻松、有说有笑,略显亲密。

该男子事后被指认是国企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旗下寰球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胡继勇。在胡继勇身旁的时髦女子,是他的下属。

街拍摄影师的本意只是记录成都大街上的时尚元素,却意外成为国企高管出轨的“呈堂证供”;且随着网民持续追杀,胡继勇所任职的国企甚至被曝出可能存在“任人唯色”等纪律作风问题。

两起事件均满足群众内心的窥探欲、想要“抓奸”的猎奇心理,再有了流量的加持下,才让“八卦”事件成了新闻。但与成都牵手门事件不同的是,截至目前网民在“野鸳鸯”事件的舆论追杀,更像是基于臆测、脑补的猎巫式运动,导致博主、躺枪者等无辜的人被裹挟进网络流量大潮下,深陷恐惧。

即便网民深知这根舆论的铁棒已经打向无辜的人,但在流量的狂欢下,又有多少人能保持冷静,不让自己成为隐形暴力的施暴者之一?还是又会遵循人性偏执的本质,再次高举“正义”与“道德”的旗帜,寻找下一个讨伐目标?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