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口秀复苏 滔滔笑浪溢海外

“这个螃蟹腿,die die must try (无论如何,必须尝一下)! ”

中国脱口秀演员小鹿今年3月在新加坡的专场演出上,以一句融合本地特色英文的台词,带热全场气氛。

这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礼堂的演出,现场1700个座位座无虚席,笑声此起彼伏。不少观众告诉记者,在小鹿之前,他们已在本地观看过童漠男、邱瑞等多个中国脱口秀演员的演出,“笑果”都不错。 

中国脱口秀行业2023年曾遭到沉重打击,随着去年两档节目《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以及《喜剧之王单口季》回归荧幕,蛰伏了两年的中国脱口秀市场又重新活跃起来。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中,脱口秀(单口喜剧)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53%和48%。大麦网数据显示,去年单是上海地区的脱口秀演出就达到1万5000场。

中国脱口秀市场的复苏,也带动了海外市场,不少演员将触角升向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6月至今年3月,至少有30名中国脱口秀演员先后到新加坡演出,邱瑞、二狗等在新加坡演出后,还继续前往邻国马来西亚吉隆坡以及新山表演。

这些演出门票大多都提前售罄,有的甚至一票难求。本地榴莲喜剧负责人王翔宇告诉《联合早报》,二狗演出开票后因人流过多,导致系统一度崩溃,数据显示一小时内售完,但实际上新马两场各600张门票“开票瞬间就没了”。

本地侃侃喜剧负责人多多受访时也透露,小鹿演出的门票在开票当日10小时内售完,而该俱乐部目前售票的最快记录,是童漠男在滨海艺术中心演出的1900张票,五小时就卖光。

擅长中英脱口秀表演的Norah(杨梦琦)去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以及珀斯用中英沪三种语言展开了11场演出,观看人数达4000人次。Norah告诉《联合早报》,每场门票几乎是开票不久就被“秒空”。

对于中国脱口秀在海外受追捧,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前教授游洁受访时指出,“好东西会传遍世界”,和传统相声相比,脱口秀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加开放融合,加上短视频的迅速传播,就更容易促成出海。

游洁认为,出海除了能带来经济收益,还能产生社会效益。她以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去美国巡演为例说,“如果他不出国,就不能成为国际的艺术大师”,脱口秀演员也是如此,通过全球巡演拓展自己的海外知名度,建立个人品牌,反过来又可以助力国内市场。

简单粗暴治愈人 脱口秀爆发式发展

早在2023年年初,一批中国脱口秀演员已组团出海试水,脱口秀行业龙头笑果文化领军人物李诞当时率程璐、豆豆、梁海源、小鹿等人赴北美巡演。

作为首个到新加坡演出的中国华语脱口秀演员,黑灯也于同年4月登上了本地舞台。

不过,“李昊石事件”给中国脱口秀行业带来的一场空前危机,中断了出海进程。

2023年5月,中国脱口秀演员李昊石(House)在北京一场线下表演中,开了关于收养狗的玩笑,被观众指侮辱中国解放军,掀起舆论轩然大波。

事件不仅终结了李昊石的脱口秀生涯,还殃及其他脱口秀演员节目被叫停。脱口秀市场一度萎靡不振。

直至去年中国脱口秀人才和市场全面开花,演员们有了足够的创作和平台,才又出现大规模、高密度的出海。

游洁指出,中国脱口秀目前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经济不宽裕,也没有很多时间,脱口秀就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治愈。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可受访时也说,当经济压力很大,“人们争取不到经济价值时,就会普遍争取情绪价值”,脱口秀能给年轻人提供非常广泛的情绪价值。

李昊石事件发生后,外界认为它所引发的寒蝉效应将给中国脱口秀发展蒙上阴影,而作为“冒犯的艺术”,脱口秀这种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土壤上本身就先天不良。

对此,薛可指出,中国的伦理价值观和西方确实有很多差异,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禁忌和尺度。在中国价值体系中,有些东西不能开玩笑,题材方面会受限制,但这种限制对脱口秀发展来说不是根本性问题。

薛可说,随着中国脱口秀头部演员的成长,脱口秀在中国已经站住脚跟,成为一种喜剧样式,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同,“潮起潮落很正常”,但未来完全陷入衰落不太可能。

海外不会成为 “冒犯的艺术”试验场

李昊石事件给行业带来的危机,让不少演员至今心有余悸,即使海外演出,演员们和业内人士也很谨慎。

榴莲喜剧顾问石云鼎说,演员们害怕被举报,即使到海外也不敢随便说,因为这不是一张单程票,他们总得考虑回中国后的影响。

多多则指出,脱口秀演员都很有表达欲,可能会有演员想出国了就讲点更刺激的东西,但作为主办方,还是会要求演员按国内标准。

擅长讲社会政治话题的开心麻花旗下脱口秀签约演员万达今年将首次到新西兰演出。他受访时说,无论国内国外,内心都有一个文化、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会为了弄一个梗,去颠覆一个固有的认知”。

万达说,有的演员会认为到国外就可能有更大尺度的话语空间和表达高度,但世界是平的,信息是流通的,有些演员为此也吃了亏。

中国脱口秀演员池子2023年2月在北美巡演中,公开谈论中国的防疫政策以及审查制度,随后池子在中国社交媒体和网络上被封杀。 

万达认为,公序良俗的底线在哪里演出都一样,但如果某一段历史,比如文革,在国内某些时候是个禁忌话题,但在国外演出时做一些贴切、传神、个性化的解读,“令观众解颐一笑未尝不可”。

对万达来说,出海费心思的不是话题尺度,而是如何在剥离中国语境的情况下,让海外观众也能明白笑点。“比如有一个段子最后的包袱是‘你的统战水平好高哦’,不熟悉中国官方话语体系的观众不明白‘统战’的含义,就找不着梗了。”

Norah也说,在海外演出,她考虑的是不同地方的观众,对于话题的共鸣度是否不同,例如在国内引起强烈共鸣的职场内卷话题,在澳洲就比较难有这么强的共鸣,而年轻人的代沟话题,则在海外反响更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