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蒋火华星期三(3月26日)说,目前深度求索(DeepSeek)已经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

根据中新社报道,蒋火华在当天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

蒋火华打比方说,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在采样上,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在分析上,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蒋火华说,传统手段是靠人数、靠人看、靠人辨,现在实时传输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栖爬行动物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等新型智能设备,基本能够实现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

针对近期有自媒体曝光了多起违法排污行为,蒋火华表示,这反映出部分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反映出部分企业铤而走险,通过未审批的排污口或雨洪排口违法排污的问题。

生态环境部将问题线索推送给地方现场核查整改,督促地方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和整治提升,特别是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落实排污口巡查和监测的责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