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4月2日下午的白宫玫瑰花园,随着总统特朗普当众直播签署行政令,特式关税大棒终于靴子落地。令世界意外的反而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全球180多个国家与地区分别被加征10%至50%的贸易关税,长期盟友无一幸免,只有俄罗斯、朝鲜、古巴、白罗斯这四个已遭受严厉经济制裁的国家不在清单上。全球股市应声下跌,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1600点,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暴跌5.97%作收。
面对美股大跌,特朗普绝口不提在总统竞选期间的豪言:“如果有一天道琼斯指数单日下跌1000点,当任美国总统应该立即被装进大炮里,向着太阳的方向发射,不允许有任何求饶的借口。”而是采用了另一番说辞:“手术结束了!病人活了下来,正在康复,病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大、更好、更有活力。”好一个总统,才上任不到三个月,就已把“雷霆雨露皆是隆恩”的帝王手段演绎得淋漓尽致。
面对利用小学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关税比率,面对特式关税“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经济胁迫,世界各国因为在国际产业链所处不同位置,加上经济实力强弱的现实考量,各政府与政治领袖在初期应对上呈现出三大派别:有主战派,强调即时主动亮剑,对等反制;有主降派,愿意大幅让步本国利益以换取关税减免;也有主和观望派,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局势更明朗再谋定而后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放话各国不要反制而导致关税战升级,并暗示只要通过谈判做出让步,目前的关税将是最高水平。
特朗普当前的关税战策略,如果纯从商业交易角度审视无疑是高明的,他亲手掀翻“贸易全球化”这张世界各国共同围坐的大圆桌,改以一对一的小谈判桌取代。美国作为谈判桌上唯一最强者,长线着眼于倒逼全球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以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黄金时代梦想;短线则着眼于通过“前期拉高要价,适时交易收割”的强势谈判手法获取独赢利益,力图减少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
相比于世界各国绝大多数建制派政治家,出身房地产业世家的特朗普属于跨界从政的另类人物,自诩“销量仅次于《圣经》”的自传《交易的艺术》,就讲述他的从商历程与成功诀窍,以及在房地产业务上的谈判交易技巧。日前他评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乌停火协议谈判中的态度时,就用了自己当年在房地产谈判中的策略作为类比,说自己多年来一直这么做,不想签合同,又希望在某种程度上继续谈判,就会采取拖延策略。
特朗普主动向全世界发起这场关税大战,会让现届美国政府笑到最后吗?我们就让子弹再飞一会,采取观望的镇定态度。但即使在商业场合,“凡事皆可交易,盟友也可抛弃”的操作手段,也只能选择性地用于实现短期目标与一次性利益。要长期合作,交易双方必须秉持双赢原则,而不是强势一方“赢两次”;另一常识性的商业逻辑,就是“没有任何一方是不可替代的”,任何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忽略合作方诉求的企业,将逐渐流失商业信誉而无法成为市场上最终赢家。
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主导建立起世界贸易规则与安全秩序,成就美国荣登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贸易全球化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更是成就已脱离黄金背书的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币。要抛弃这几块让美国真正伟大的基石,试图重回二战前的恃强凌弱丛林时代来实现“再次伟大”,绝对是说易行难的艰巨任务。
“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看似无比美好,但在特朗普政府强力反移民的政策背景下,如何让投资企业获取足够的熟练技术工人?本土美国人是否愿意从事低附加值的制造工作?
拜登政府在2021年通过一项耗资75亿美元的宏大计划,要在美国全境建造有50万个快速充电桩的网络,供新能源汽车使用,但是截至2024年11月,仅有214个充电桩确定建成。作为案例对比,华为集团单在2024年就在中国各省建造超过10万个快速充电桩。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政策当前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全球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仍占大多数,中国、欧盟以及包括新加坡、英国在内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12个成员国,联合起来的进出口贸易体量,已远远超过美国一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难怪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以特朗普“让中国再次伟大”作为封面题图。
当成功的企业家走上跨界从政的道路,是否就能无缝转换成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这是留给世人思考的悖论话题。商业思维不能取代政治伦理,企业管理与国家治理在操作逻辑上迥然不同,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春秋时代哲学家曾子在《大学》里有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家企业的成功,以尽快实现稳定盈利作为衡量标准;一个国家的成功,则体现在政府能够制定符合本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好政策,政治领袖不为短期选举利益而操纵民粹,同时更多地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与发展的重大责任。
(作者是亚太区域企业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