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扬:流量下的方大同

华语乐坛知名歌手方大同看来是被掏空了。在去年10月播出的一档访谈节目里,方大同用有点沙哑的声音,解释为何许久未在荧幕前露面。

方大同说,一方面是约10年前成立音乐公司后,就想转向幕后发展;另一方面是2021年初开始生病,加上冠病疫情的影响,使他更少公开露面。他强调并没有很刻意消失,只是“那段时间,甚至现在我也还在康复中,只是真的比那段时间好很多”。

想不到,节目播出后不到五个月,方大同逝世。外界揣测他的离世可能与气胸有关。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华人世界,毕竟方大同只有41岁,正处于创作与事业的黄金时期。

方大同以独特的华语节奏蓝调(R&B)风格、极具辨识度的音色,在2005年发行首张专辑就受到瞩目。此后,他以一年一张专辑的速度,推出多首传唱度高又风格独特的歌曲,开始在流行音乐圈走红,还一度被视为乐坛天王周杰伦的接班人。

方大同在主流音乐奖项方面屡获肯定,包括2017年荣获台湾金曲奖最佳男歌手,成为自张学友、陈奕迅之后,第三位获奖的香港男歌手。

不过,方大同拿了金曲奖后并没趁热打铁,狂接商演大捞一笔,反而选择淡出幕前,开始栽培旗下歌手,甚至跨界出版儿童绘本。

这与一般艺人在功成名就后,转身在资本市场大玩金钱游戏有些不同。举例来说,他没有急着把公司挂牌上市,也没有利用名气参与市场操纵等。

与其他大咖艺人不同的另一点是,方大同鲜少上综艺节目或真人秀争取曝光,即便有新作品问世,他上节目宣传的频率也不高,更没有靠与女明星传绯闻维持话题度。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他仿佛游离于主流娱乐圈之外。

然而,自3月1日去世的消息公布以来,他意外被巨大关注推向舆论焦点,名字不时登上微博热搜。有网民因此调侃:“方大同在生时未能引起轰动,却在离世后被人们不断讨论。”

这场讨论早已超越单纯的悼念,还伴随着消费、炒作和谣言——一些仅有几百粉丝的网络博主,不断编造关于方大同的虚假消息,例如“方大同在抢救室最后一刻拒绝医疗干预”等。也有不法分子冒用他的名义,呼吁公众捐款,声称用于延续他的教育及音乐事业。更荒诞的是,有网络平台商家竟宣称贩卖“方大同同款”呼吸机,甚至标天价售卖他生前签名的专辑和儿童绘本。

方大同似乎早已预见这种情况。他最后一张专辑有首歌《我不是农人》这样写:“谁又胡说八道,网文常会瞎闹,吸眼球追流量,搞得乱七八糟”,就直指网上经常制造噱头、罔顾道德底线的行为。

在这场流量狂欢中,尽管方大同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无可否认,但我们也应反思——网上这种总想着榨干艺人最后一滴价值的现象,是否在无意间得到我们的默许甚至助推?毕竟,现在很多人被流量裹挟,看到热点都习惯性扑上,早已忘了怎么独立思考和用理性冷静的眼光看待一切。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记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