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轩:陆兆福掌舵 民行党迎来新世代

经过风风雨雨,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简称民行党)党内选举终于尘埃落定。这场党选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因为过程跌宕起伏,更因为民行党作为当前马国政坛代表非马来人声音的主要政党,内部权力更替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从茶余饭后的话题到政治评论的焦点,这场党选的风波持续了好几个月。然而,回顾整个过程,所谓“激烈党争”或许渲染得有些夸大,核心看点其实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林冠英能否保住全国主席的宝座。

全国主席的职务对林冠英而言意义重大。首先,这不仅是党内象征性的权力标志,更是实际参与决策的关键角色。在民行党内部,遴选候选人的五人小组是核心决策机构之一,小组人选由秘书长拟定,目前的小组成员由全国主席与副主席组成。若失去主席之位,便意味着他在党内提名候选人时的影响力将大幅削弱。其次,作为前秘书长,林冠英近年来在党内感受到被边缘化压力,也使得这场党选成为他政治生涯的保卫战。

这种威胁并非空穴来风。回顾槟城去年9月的州党选,林冠英主导的“林派”势力遭遇重挫。这场失利源于他早前推动的“倒曹”行动(针对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以及在选举候选人布局中刻意排除非林派系人选的做法,激起州内其他派系与基层的不满。槟城作为林氏家族的政治大本营,州党选失利让林派元气大伤。而在全国党选,槟城非林派系联合其他州的主流派系,意图乘胜追击,进一步削弱林冠英的党内地位。因此,这场全国党选可视为槟城内斗的延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路线之争或派系分裂。

党选前的被动与结果的揭晓

面对危机,林冠英在党选前积极奔走各州,试图拉拢边缘派系和基层支持。他甚至利用举办父亲林吉祥的大型寿宴来造势拉票,力图稳住阵脚。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扭转局势。党选前夕,各主要地方领袖对他态度暧昧,无人明确表态支持,显露出大势已去的迹象。

民行党党选由全国4203名有投票权的代表选出30名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委)成员,每个代表须在选票上填写30个属意人选。尽管地方领袖难以完全掌控代表的投票意向,但所提供的“投票菜单”仍具风向标意义。党选当日,外界普遍预期林冠英能进入中委名单,但票数高低将决定他能否保住主席之位。最终,他以1719票排名第26,勉强跻身中委,但偏低的票数显示他在后续复选中缺乏议价能力。同时,林派核心人物如妹妹林慧英、雷尔、郭素沁等人纷纷落选,凸显林派全面溃败。

林冠英的票数表现,直接导致他在第二轮复选中无法保住主席一职,最终只能接受担任顾问的建议。这一转折标志着他正式退出民行党高层决策圈,政治影响力大幅缩水。与此同时,以秘书长陆兆福为首的党中央权力进一步巩固,民行党迈入新阶段。

这场党选的结果意外推动了党内梯队更新。综观新当选中委名单,尽管曹观友成功当选,但50后的老一辈领导人已全面退出有职位的中委职务,仅剩担任正财政职务的倪可汉一人为60后成员。新当选中委大多为70后和80后,显示民行党已迈入年轻一代主导时代,完成一次代际交替。

陆兆福时代的开启与制度化展望

此次党选后,陆兆福迎来他的第二任期,也标志着民行党进入“完全的陆兆福时期”。复选后,陆兆福落实早前提到的增修中委职务提议,新增中委会的策略、政策与选举主任职位,并安排无政府职务的中委担任正职,让身兼政府要务的中委担任副职以减轻负担。这一新举措能否成为民行党转型的开端,令人瞩目。

当前,民行党正处于转型关键节点。马国的制度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政党层面的制度化同样至关重要。民行党自2022年上台以来,已执政近半任期。从街头抗争型在野党转型为执政力量,心态与问政风格亟需调整。同时,随着党员人数与支部规模快速增长,内部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华基政党普遍面对一个问题,即缺乏元老退场机制,尤其民行党议员多在年轻时就当选,要怎么让他们有序退场以实现组织新陈代谢,并妥善消化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成为棘手的挑战。因此,如何在思维、心态与机制上实现建制化,成为陆兆福必须直面的课题。

若陆兆福能抓住这一契机,推动组织运作升级与成熟,促进党内决策的制度化、功能的多元与规范,将为民行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根基,有助于应对长期执政的复杂考验。

作者是马来西亚时事评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