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实这几年上海的城市公共建设很好,但你有没有去看过一些老旧小区的环境?小区里电线横飞,绿化基本毫无规划;进入楼道,你会感觉回到20年前……”
上一篇“早点——沪上闲语”发表后,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位上海市民告诉我,在装点城市门面的郁金香背后,如果走进上海的老旧小区,会看到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顺着他提供的线索,我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来到上海北部宝山区的一处老旧小区。
推开入口处的铁门,仿佛一脚踏入1990年代:灰黄色的外墙油漆剥落,露出龟裂的墙体;苏联样式的窗框锈迹斑斑,缺角的玻璃透出一个个黑洞;盘曲的电线缠绕一团,像蜘蛛网穿梭在楼栋之间;楼前一棵歪脖松树下,几根不锈钢管支起露天晾衣架,快递包装袋和烟头散落一地……
走进楼道,六层高的居民楼没有电梯,水泥地面和楼梯扶手积满灰尘。经过多次涂刷的白色墙面露出斑驳,几根断开的电信线悬在半空中。

当然,在小区里也不难看到改造过的痕迹。虽然楼体依旧沧桑,但每栋居民楼都被粉刷成统一的颜色,一楼住户搭建的阳光房经过规整,也在杂乱中透出一种秩序感。崭新的电动车充电桩排列在楼前,为小区注入一丝现代生活气息。
上海作为人口密集、棚户区集中的超大城市,旧区改造的压力一直都不小。1949年,上海全市住宅总面积中,棚户、简屋占13.7%,旧式里弄占比更是高达52.6%。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几轮旧区改造,上海人均居住面积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房价也扶摇直上,从2000年的每平方米约3000元,飙升至2020年的每平方米均价破6万元,涨了近20倍。
棚户改造、老区拆迁除了是保障性的安居工程,也是提振楼市、刺激经济的工具。2014年中国楼市突然陷入停滞时,官方便是通过全国性棚户改造迅速扭转局面,拉动房地产投资,同时通过拆迁化解库存,推动房价攀上又一个高点。
如今,中国房地产危机延宕难解,官方再次启动城中村改造,去年将改造范围从最初的35个特大城市,扩展到全国近300个地级市;今年计划在新增100万套旧房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在上海,经过这么多年的提升改善,许多老旧小区都已完成第一轮改造。不过,还是有不少居民仍生活在残缺老旧的房子里。
这也许是为什么这位读者会建议我到老旧小区看一看,并且在来信的最后,提到《资治通鉴》里隋炀帝丝绸裹树的典故。
为迎接西域使者和商人到访洛阳,隋炀帝下令全面整修市场上的店铺,连路边的树木也用丝绸裹起来。许多西域人为此惊叹,但也有人看出蹊跷,问道:“中国也有穷人,他们衣不蔽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拨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呢?”
这位读者由典故引出的疑问是:“政府既然有资金装点门面,那为什么不把老旧小区的环境改造得更整洁一些?”
诚然,过去这些年,上海已为老旧小区改造投入大量资金,每平方米改造的预算也翻倍。“十四五”期间,官方计划投入旧区改造的资金就高达200亿元。但具体到每个小区、每一项改造的资金投入,哪部分该由政府承担,哪部分该由居民分摊,改造完成后的运营和维护如何划分,桩桩件件办起来都不容易。
更何况,过去两年,上海的土地出让收入也持续下滑,2023年滑落至3197亿元,去年进一步跌至2976亿元,相比2022年的峰值下滑两成。土地出让金跳水,直接导致地方财政吃紧,官方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
尽管如此,两个月前,上海仍提出新一轮改造计划,包括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25个,这意味着中心城区无卫生设备、无独立厨房的老式住宅,有望全面完成改造。这些旧房子的改变或许不会像满城的郁金香那样被抵沪的游客看到,但对于每天生活在里头的人来说,是生活质量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好房子”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房地产市场追逐的下一个目标时,希望遍布上海的老旧小区从“旧房子”变身“好房子”的那天,生活在这些小区的居民不用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