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工作近一个月,90后中国上班族赵晴发现,市面上提供双休的工作寥寥无几,“不是单休,就是单双休轮替的‘大小周’”。
中国官方上月出台措施整治加班文化后,不少企业纷纷跟进,给予员工更多休息时间。不过,赵晴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坦言,“双休对于打工‘牛马’来说,依然是奢望”。
在生育率下降、内需不振的背景下,中国官方今年再次发力,推动双休真正落地。中国国家发改委3月提出行动方案,针对“加班文化盛行”等痛点问题,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等。
为刺激假日消费,中国国务院今年也增加休假天数,将全年法定假日由11天增加至13天。
除了针对上班族的双休,今年3月以来,中国多地高中开始试行周末双休制度。为敦促地方落实,中国教育部上周(4月11日)通报一批中小学违规补课案例,并放话将持续排查整治,“始终保持严管严查高压态势”。
中国中部省份一名高中学生家长告诉《联合早报》,官方推行双休以来,高二及以下假期“比以前多多了”,但高三仍维持单休、双周休或月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受访时指出,部分地区高中学校又开始实行周末单休,或以允许学生到校自习为名在周末上课。
实际上,中国学生和上班族求而不得的双休,早在30年前就被写入国家文件。1995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令,决定自当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然而,在近年互联网大厂“996”(每周工作六天,早9时至晚9时)工作文化的影响下,加班、内卷和“自残式”竞争逐渐成为中国打工族的常态。尽管中国官方2021年明确“996”工作制违法,但一些公司仍实行“大小周”制度。
在赵晴看来,能找到“大小周”的工作已算不错,很多公司甚至直接将加班时长写进绩效考核,“一个月要加班40小时以上,才不会扣绩效”。
对于企业来说,落实双休意味着用人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在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以1222万人再创新高的当下,企业不愁单休招不到人,反而是求职者担心坚持双休找不到工作。
学者:推动双休解决产能过剩
台湾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张执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中国官方推动双休,一个主要的背景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到了必须面对的时刻。
他说,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起,官方多次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大疆、美的、海尔等企业今年强制下班、强制双休,都是在回应“反内卷”竞争。
另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当下,部分企业推行双休也是无奈的选择。张执中指出,在145%的关税压力下,出口面临困难的中国企业,也只能通过双休来缩减成本,如近期广东一些企业就选择双休减产。
此外,张执中说,中国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需要更多闲暇和消费。不过,双休的环境能否形成,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劳动权保障与提升的基础上。
至于学校双休,张执中认为,这也体现教育改革中的“反内卷”观念,不过在高考的竞争之下,中国家长短期可能难以接受双休。
熊丙奇指出,目前落实双休的学校反而遭到家长质疑,被认为是对学生不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做到“一刀切”,严格落实双休,不留任何博弈空间。
张执中说,虽然政策上有它的目标,但在社会结构没变的情况下,双休的美意不见得能与百姓认知相结合,“但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讲,双休政策应该是未来该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