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专家提出,整个国际体系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时候,中国要成为确定性和稳定预期的来源,和世界、尤其是亚细安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星期二(4月15日)在新加坡举办思想亚洲论坛,以“为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智慧”为主题。出席论坛的多位中国专家提出,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亚洲范围内也应持续推动区域自由贸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王栋说,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搞“脱钩断链”,中国则要和这个世界,特别是东盟(亚细安)和所有伙伴更紧密联系。“当国际体系不确定性上升时,中国要成为一个确定性和稳定的预期的来源,这是我们发出的非常清晰的一个信号。”
中国前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演讲中指出,应努力在年底前签署中国和亚细安自贸协定3.0版本,为亚洲地区的贸易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不过,专家也指出应该从需求端思考贸易重构之后的新格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席睿德教授(Alfred Schipke)在演讲中说,如果美国消费者对全球商品需求下降,也要思考亚洲中产阶级,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者,能否补充、甚至成为新的全球消费引擎。
他说,过去全球运作的逻辑是,所有公司都围绕“美国人想要什么”展开业务,这种全球格局相对简单,但现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结束了。“我想问的是,中国是否能凭借自己超过四亿人的庞大中产阶层成为推动贸易的新引擎?我认为有这样的潜力。”
他说,如果中国消费者能够成为全球消费的一部分,甚至在长远取代美国消费者的位置,那将是一个重大转变。
王赓武:全球治理必须包括西方
对于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贡献亚洲智慧”,并有多位专家提到“亚洲智慧”能推动解决当前全球秩序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在发言中提醒,所谓文明,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明的整个概念是开放的,是无国界的。文明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普世的信息,但从原始部落到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可以丰富文明的内涵。
“我完全同意不同的文明最终可以为未来的全球治理做出贡献,但这些文明应该真正地相互理解,并努力思考已经现代化的(亚洲)古老文明,应当如何共同发挥作用,来应对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说,这些文明应将西方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敌人,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紧张局势,若放眼未来,全球治理必须纳入西方,而且要努力理解他们,也促使他们理解亚洲文明,以及其他替代性的文明路径可能意味着什么。
他表示,这是一个极为艰难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我真心希望,下一代人能够投入更多时间,真正去探寻我们所谓‘亚洲智慧’的根源,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人人都理解的、理所当然的概念”。
他说,如果太轻率地做出这种假设、却缺乏深入理解,那最终只会为未来制造紧张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