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贸易体系被“对等关税”与对抗推向崩溃边缘,香港则强调将保持自由港地位。有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博主说,香港可能成为贸易战的“赢家”“避风港”。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对美国实施反制措施,宣布对美商品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征关税,而香港作为零关税自由港,未来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消费者采购美国商品的价格洼地。
还有网民调侃,已经休息了好几年的香港代购们此刻应该摩拳擦掌,准备好重操旧业。
但现实比这些假设来得更快。特朗普政府星期三(4月9日)签署行政令将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小额包裹关税,从原本的30%上调至90%,并将于美国时间5月2日正式生效。
短期内,香港贸易总额出现下滑几乎已成大概率事件,即便香港维持对美国商品的零关税待遇,也难以抵消其出口渠道受限的冲击,自由港制度依然存在,但自由贸易的外部空间在迅速压缩。
香港转口经济首当其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星期二(4月8日)在发表因应美国关税讲话时提到,2024年香港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货值,占香港总出口总值仅0.1%。
香港产品输美比例不大,但转口贸易占比极大。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香港2024年总出口额5724亿元港元,其中5749亿港元是转口贸易。
如单看美国,据BBC中文网报道,香港2024年对美出口总额达2956亿港元,其中约90%为转口贸易。香港不仅转口中国大陆的货物(约占60%),还转口台湾(11%)、新加坡(7%)、韩国(5%)、日本(5%)的产品。
转口贸易对香港有多重要?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庄太量说,香港在转口贸易中收取“手续费”获利,以2018年为例,转口贸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务费,规模就能达到GDP的20%。
据《财经》报道,香港作为同时拥有空运和海运优势的自由港,在跨境电商经济发展起来之后,香港借助快递和邮政包裹这类非传统贸易渠道,也获得了巨大增量。
此前据美国“最低限度豁免”规定,价值800美元以下商品入境美国无需经过海关检查,也无需缴纳税款。美国海关数据显示,去年约有13.6亿件包裹通过该政策进入美国,较四年前的6.37亿件增长一倍以上,其中约60%的包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
当前这一豁免条款撤销,并对这类小包裹加税到90%,意味着无论是传统货运还是电商包裹,从香港转运都已经没有优势。

香港付货人委员会主席林宣武对《南华早报》指出,香港企业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即使美国买家照常下单、要求以邮寄方式发货,但由于香港政府不会代为征税,包裹可能被美方视为“非法进口”。“短期内香港企业,尤其是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出口商,几乎无计可施。”
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国际航运及物流讲师刘锐业则指出,香港作为中国大陆转口港的角色也将被削弱,企业可能将转运中心迁至新加坡或东南亚其他国家,以避开惩罚性关税。
“独立关税区” 成不了避风港
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有世贸组织承认和香港特区《基本法》保障。但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开始对全部中国大陆产品额外加征10%的关税时说,这些关税同样适用于来自香港的商品。
美国之音称,这是美国首次把香港跟中国大陆对等看待。香港没有躲过关税大棒,“独立关税区”似乎也不再独立。
特朗普的上一任期,华盛顿就因为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而修订《香港政策法》,并颁布“香港正常化行政命令”,取消香港的特殊独立关税区待遇。美国海关甚至要求香港商品不得标示“香港制造”。
旅居台湾的政治风险顾问方恩格(Ross Feingold)对美国之音说,美国国会议员和特朗普已经做了决定,“不能把香港当成独立的个体。这也是政治决定。我认为在中长期也不会改变”。
欧盟驻港澳办事处前主任高宇驰(Thomas Gnocchi)也曾对BBC中文网指出,在欧盟看来,实施“去风险”政策时,香港已和中国大陆没有区别,在贸易和科技禁运上,基本视为一体。
自由港的新机会与隐忧
有观点认为,香港对美保持零关税,可以吸引中国大陆消费者赴港购买美国商品。这乍看之下是机会,但如果细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就知道这一推演难以成真。
2024年,美国出口至中国最多的商品是大豆、出口药品与石油产品,另外还有飞机、半导体、医疗设备等,显然都不是普通消费者赴港扫货或代购的主力商品。代购回潮更多只是舆论的调侃,而非现实的商业趋势。
对香港来说,更具共识的机会,是通过区域平衡策略,鼓励港企在中东、东南亚扩大朋友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港商过去几年已经就出口市场作出调整,自2019年起,亚细安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排名仅次于中国大陆。
但多元化战略也有不确定性。特朗普贸易顾问纳瓦罗说,美国可能会对柬埔寨、墨西哥、越南等国家施压,要求它们在享受对美出口待遇的同时,减少对中国的贸易往来。
这一逻辑如果持续外溢,香港即便拓展与亚细安等国的经贸合作,也难以完全规避外部政治干预的风险。
有报道指出,目前李家超提出的七方面措施,包括把握国家发展机遇,扩大经贸朋友圈,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等,其实是香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他再次用来应对关税战危机,是“旧瓶旧酒”。

当被英文传媒问及有何具体措施应对,以及失业率将受到什么影响时,李家超只是用英语再念了一次上述七项措施,也没有回应失业率的问题。显然,要说服大众香港已经做好准备,似乎不大容易。
《财经》指出,香港在多重压力之下,重申自由港地位,也不能再只单纯提及各项优势,而是亟需以战略视野统筹各项政策,在财政赤字不断高企之际,将有限资源精准投放至可重塑新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香港作为自由港的优势依然存在,但面对外部空间收缩这一现实,旧瓶旧酒显然不足以让它重新成为亚洲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