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中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上周再次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发言,成为舆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董明珠上述发言的背景,是在4月22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谈及集团如何推进管理层年轻化。她先是强调,格力重视人才培养,不是以年龄、资历来衡量,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要保持年轻化,有创新能力、责任心及敢于拼搏。

接着,董明珠直言,格力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原因是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是否是间谍的能力下,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

这番发言引得台下笑声掌声四起,但相关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后,舆论很快炸开了锅。

《新京报》评论称,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背离常识,也暴露了她用人观念的落后。《经济观察报》评论认为,将人才选择简化为“本土”与“海归”的二元对立,在中国国内可能会引发寒蝉效应,在海外还会让人怀疑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连发多条微博抨击“间谍论”是身份歧视,有违《劳动法》原则,并要求董明珠为其发言道歉。

和媒体人一面倒的口诛笔伐相比,不少中国网民反而力挺董明珠,认为她“不过是说了句大实话”。

有网民翻出本月初官方刚披露的一起重大间谍案,指涉案者就是在国外留学期间被策反,回国后潜伏在重点涉密单位,可见董明珠所言非虚。

还有人认为,和几十年前钱学森、邓稼先那样放弃海外优渥待遇回国的科学家相比,如今许多“海归派”并没有过人才干,只是因为家境殷实才能到国外“镀金”;他们“海归”也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

事实上,董明珠此前也多次强调格力研发团队中没有海归或外国人。?2023年11月,她在中国品牌节上指出,格力的1万3000多名研发人员全部来自国内高校,没有一个海归派,“我们相信中国高校应该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不招海归”这件事上,格力不是个例。去年底中国媒体就曾报道,广东省面向大学毕业生选调公务员时,以哈佛、牛津和剑桥为首的60所海外名校已不在选调高校之列。北京市今年的公务员选调公告中,定向选调也不再招收留学生,而原本只要求毕业院校在全球排名前100便可报考的“优培计划”,改为限定本科必须在特定中国高校就读。

今年初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爆火后,创始人梁文锋也指团队完全由本土人才组成,成员多为清华、北大等中国国内高校的应届博士或硕士毕业生,均无海外留学背景 。

“海归”求职面对更多限制的同时,这个群体的人数则在持续增加。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去年回中国求职的应届留学生人数同比增长19%,达到2018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

此外,去年以来至少有20名顶尖华裔科研人员从海外回到中国,其中近八成都来自美国。推动这些科学家离美返华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以打击经济间谍等理由推出“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调查。

讽刺的是,在美国被当做间谍针对的中国学者,回国后可能又会被同胞视为间谍。中美关税战开打后,中国留学生既要面对在异国签证被吊销的风险,又要应对在祖国遭受身份歧视的局面。

董明珠的发言显然有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之嫌,但她无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比起抨击“海归间谍论”,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这类思潮正在抬头。是整体经济下行导致的仇富心态蔓延,还是中美脱钩加剧导致的对立情绪升温?

当然,许多比格力规模更大的中国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科技巨头,仍在积极聘用海归人员,以巩固和增强其全球竞争力。中国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去年底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中国工作、创业和服务。

但当官方政策与基层执行出现偏差,“海归间谍论”获得舆论土壤,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中美脱钩加剧之际,中国要在兼顾开放与安全、确保人才多元与忠诚方面取得平衡,将变得越来越难。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