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舞台上转手绢扭秧歌,到广交会上咖啡拉花做翻译,加速进化的机器人不断刷新外界的想象,如今中国人形机器人又站到了北京马拉松赛道上。
21台人形机器人星期六(4月19日)与数千名运动员一起参加了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比赛,这是机器首次与人类一起在21公里的赛道上同场竞技。
最终,在机器人组别,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用时是人类组别的男子组冠军成绩1小时02分36秒的约2.5倍。

参赛机器人除了来自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或企业、清华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研发团队,也有来自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竞争对手。
身高、外形各异的机器人在赛道上的表现也各有特点。身高达180厘米的“天工Ultra”身材魁伟,步幅大,一出场气势就与众不同;只有75厘米高的“小巨人”机器人则阻力小,步频更快。为了减震,有的机器人“穿上”了跑步鞋;有的机器人则“坦胸露背”,有的还戴上了“防晒帽”,以便在长跑过程中更好地散热。

头号种子选手“天工Ultra”在三小时内轻松完赛,有的机器人则出师不利,状况百出:有刚离开起跑线没几步就摔倒,躺在地上需要操作人员帮扶才能站起来的;一台名为“神农”的机器人由于方向控制失误,冲撞围栏,害得陪跑的工程师也失足摔倒,遗憾出局。


在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所有机器人都像人类选手一样,努力完赛,争取最好成绩。人类选手比拼的是体能与耐力,而电机驱动的机器人角逐的是稳定性、电池续航能力等。
人类进化到直立行走用了数百万年,人形机器人虽然近年进化加速,但仍处于早期阶段,能够走上半马赛道,无疑是巨大的技术飞跃。
上海卓益得机器人(DroidUp)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受访时说,机器人目前尚不能像人类选手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跑,也不跟人类选手在同一赛道上跑,主要是安全考量。他说:“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真正应用场景中,也应该是摆在第一位。”

在机器人半马赛事中,人形机器人目前也还做不到独自参赛,一个机器人需要一至两名工程师,或者再加一名引导员陪同护航。在半马途中,机器人赛道上也设有补给站,主要提供更换电池。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唐剑对媒体说,天工Ultra在完赛途中换了三次电池。他说,虽然可以使用续航能力更长的电池,减少换电池的次数,但这样会增加机器人的重量,可能会影响它的速度以及步态。
赛后接受媒体采访的工程师们普遍反映,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完赛比赢得比赛更重要,长距离的室外快速移动,对机器人的稳定性,结构以及运控算法都是严峻的考验。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受访时说,机器人马拉松真正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室外,对于一些外界的扰动以及地形的变化反应更加稳定,“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接下来人形机器人可以执行户外巡检等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