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个任期至今,最具标志性的一项政策——对等关税即将在特朗普口中的“解放日”落地。
细节公布前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星期一(3月31日)发布了一份百科全书式的年度外国贸易壁垒评估报告,犹如一份“罪状书”,详尽列出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以及各种繁琐的非关税壁垒。
与多数经济体只占个位数页面相比,报告涉及中国的篇幅有足足48页,关于欧盟的也有多达34页。虽然华盛顿没有说明这份近400页厚的报告会如何影响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计划,但从报告对个别经济体投入的篇幅不难看出,中国、欧盟大概率都会成为美国实施对等关税的重点对象。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较早前则抛出了“肮脏15(dirty 15)”概念,声称对等关税重点打击的是对美国关税率最高、与美国贸易量很大的国家。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也说,对等关税的主要目标是美国贸易逆差最严重的10到15个国家。
从去年的数据看,美国面对最大贸易逆差的15个经济体,依序是中国大陆、欧盟、墨西哥、越南、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度、泰国、瑞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南非。
不过,特朗普本人似乎不太愿意用“肮脏15”的说法。他上周日(3月30日)向媒体预告,征税范围将包含所有国家。但他也暗示,最开始的关税会“非常宽松”。《华尔街日报》则引述知情人士说,特朗普政府还在权衡不同选项,包括是否对不同贸易伙伴实施不同税率,或是采用“一刀切”模式。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对等关税在靴子落地前的最后一刻,谁都看不清楚眉目,也显示特朗普发明的对等关税概念,并没有那么容易敲定,尤其当它的底层逻辑并不明晰时。
与第一个任期时针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晰行动相比,特朗普这回重返白宫,无论是对加拿大、墨西哥挥起的关税大棒,还是刚刚宣布的进口汽车25%关税,又或者是即将出台的对等关税,都让市场、学界、舆论陷入混沌。
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分析很多,这些动作背后是推动贸易平衡和制造业回流的产业逻辑,还是把关税作为下一步谈判手段?是着眼短期的交易考量,还是如近期市场传言,特朗普在下一盘“大棋”,目的是以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实现美元贬值提升美国出口竞争力、减轻美国债务压力,也就是迫使各国达成所谓的“海湖庄园协议”,最终重塑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
虽然大家都摸不清特朗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有一点可以预见,“特式”关税下的动荡很难避免。关税阴影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今年第一季累积下跌10.5%,是2022年第二季以来表现最差的;标普500指数也在第一季累积下滑4.6%,是2022年第三季以来最大单季跌幅。高盛最近预计,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从20%上升到了35%。
不少人担心,特朗普挑起的这场关税战,将会让19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历史重演。当年美国因国内经济衰退出台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自保,导致其他国家以报复性关税回应,全球贸易规模近乎崩塌地萎缩66%,经济衰退在全球加剧蔓延。这场危机后来也被视为世界大战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面对特朗普可能对全球贸易体系投下的震撼弹,各国都在寻求因应之策。对中国而言,这样的局势危中有机。与美国的关税战恐怕在所难免,但在国际舞台上,随着美国大力推翻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不再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国若能扮演稳定角色,将为自身打开更大的战略空间。
上周日,中日韩时隔五年重启经贸部长会议,承诺深化经贸合作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这两个美国盟友之间有很多结构性矛盾,但面对关税冲击,三方都有意愿加强合作,这为中国改善与这两个邻国的关系开了一道积极的口子。
北京相信也在设法把握这方面的机遇。过去一个多星期,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再到中国国家主席官方领导人与约40名外企高管和商协会代表会面,官方再三释出中国开放的立场,努力把自身描绘成动荡世界中的稳定之锚。在全球贸易规则面临瓦解风险的当下,这样的理性声音是各方乐见的,但言语上的承诺要转化为务实的行动,意味着必须做出实质性的改革,有些可能还是难啃的硬骨头,而这才是中国抓住这轮机遇要克服的最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