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中国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问题。他建议,从提高农民养老金着手促消费,若能有效解决消费性偏差,消费就有望提供“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提供支撑。
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战,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引擎哑火,中国国内消费因此必须挑起经济大梁。如何提振消费,也成为星期天(3月2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分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
刘世锦在“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专题研讨会”分论坛上分析,中国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形成原因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很大、城市化水平偏低且质量不高,以及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他说,从消费内容看,消费不足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性消费不足。
从人群上说,城市居民面临着医疗、教育、房产等“三座大山”的压力,但缺口最大还在农村居民,重点是近三亿农民工,近两亿进城农民工。
他说,从体制机制来看,还是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找到破题之道。
刘世锦说,目前两种关于提振消费的思路。一是“直升机撒钱”补贴消费等,但这个方式不可持续,也不精准。二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目标是使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阶层增加消费能力,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
刘世锦认为,要促进低收入阶层消费可从两个重要领域着手,一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中国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刘世锦分析,有不少改革措施其实就在“近水楼台”,把资金换一个用法就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他举例说,中国城乡居民保险基金大概有5.5亿人参保,占到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一半以上,其中领养老金的是1.7亿人,如果拿出刺激政策资金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916亿新元),那么每个月农村居民领的养老金就可以由目前的200多块钱增加到400块钱,大体上翻一番,对短期扩大消费而言,“比促销式的政策效果更好”。
他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作为中国生活水平最低的群体,其消费倾向较高;如果这个群体的养老金支出能够增加1万亿元,就能拉动GDP增长约1.2万亿元,为年度经济增长提供将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对稳增长起重要作用。
所以他认为,只要能解决好消费结构性偏差问题,就能将巨大挑战转为重要机遇,能提供“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提供支撑。
对于媒体在会后追问,提高农民养老金难点是什么,刘世锦说,“理念问题,认识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格利茨、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公司前主席罗奇(Stephen Roach)也都认为,中国需建立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以提振消费。
斯蒂格利茨在另一场分论坛中描述的“可持续需求议程”,包含以福祉为中心,涉环境、卫生、教育、公共交通、农村道路公共投资;提升工资和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例如提高政府工资、最低工资、企业税;增加社会保障,以减少预防性储蓄,进而刺激消费;加大对创新和大学的投资。
罗奇在场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根据他多年来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随着年龄增长,中国消费者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恐惧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消费,要消除这种恐惧,就必须建立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如养老金和医疗保健。
他说,目前很多讨论围绕在正确焦点、正确口号,而不是正确工具,以及正确刺激措施以让那些工具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