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民营经济是中国脱困契机

时间:2023-08-02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中国大陆当前经济形势确实面临了罕见的困难。6月出口及进口跌幅进一步扩大,进出口总值年跌10.1%,6月CPI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PPI则同比下降5.4%,反映了经济的低迷,也增添会否进入通缩的忧虑。还有,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青年失业率6月竟高达21.3%。可以看到,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遍及生产、就业到贸易、物价等几乎每一个领域,不夸张地说,这或许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仅见。

最容易看到的原因,自然跟内、外两个特殊形势有关。一个是过去三年为防控疫情采取的各种措施对产业链造成的冲击与破坏;二是自2018年以来,迄今方兴未艾的美中经济战。这两个形势,对中国经济都造成沉重的打击,前者虽在复原之中,但需要时间;后者则仍在持续甚至还在加剧之中,充满高度不确定。

但这仅是表象的观察,深层次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也是长期以来先后进入三个重大误区的结果。所谓“误区”,意指当时觉得十分正确的政策,其实有着严重错误,只是当时不察,直到后来才发觉不对时,已经付出了昂贵代价。

第一个是“房地产经济误区”,把房地产视为拉动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在短期间的确对生产、就业、税收都作出了贡献,却也因房市泡沫带来了极大后遗症。此一误区,直到执政官方作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确定位后才得到矫正,但后遗症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失衡却需要相当时间才能修复,这个过程必然是艰困的。

第二个是“地方债经济误区”。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在缺乏“财政纪律”的约束下,地方政府竞相通过发债筹措财源,结合原本也是错误的土地经济,一时间确实把经济搞的红红火火,但土地总有卖完之时,发债也有到顶之日,目前的情况,地方经济的动力终于熄火了,地方政府不但财政拮据,公务员被迫减薪,长期积累形成的地方债规模还给金融安定埋下了巨大隐忧。

第三个是“产权改革误区”。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包括价格改革与产权改革两大块。几十年下来,价格改革都做得很好,但产权改革却远未到位。中国大陆在1978年之前,所有企业均为公有国营,严重束缚了生产力,降低效率,1979年开始,一方面开放及允许民营经济出现(包括个体户、民企与外企),一方面对国企进行改革,此即所谓的“混合所有制”。这在改革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几十年来,中国民企在出口创汇、就业、税收各方面都作出巨大贡献,远超过国企。但国企在社会发展却肩负许多民企难以承担的任务,如军备产业、基础建设、社会扶贫等,因此,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无论在理念上或运作上皆有可取之处。问题出在或许深受极左思想教育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及私有经济始终未能彻底的思想解放,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时不时会出现动摇,民企不但在经营上难以取得公平竞争的环境,甚至还经常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长期下来,自然不堪折腾。

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境,除了疫情效应与美中对抗外,很大程度是这三个深层次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效应,换个角度看,这也恰恰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在的改革空间与契机,尤其是民营经济的部分。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期待,不令人感到意外。只是发布类似主题的文件,从2005年以来,先后已有五次之多,为何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一再发布,这恐怕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究。

总之一句话,中国经济确实面对了相当的困难,但前景并不黯淡,因为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改革红利。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