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致命车祸,让中国科技新贵小米公司和网红创始人雷军陷入舆论旋涡,遭遇公司跨界造车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事缘上星期六(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电动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车上三人全部遇难。中国媒体报道,遇难者是三名应届女大学生,她们从武汉去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制考试。
涉事车辆发生事故后起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车主称,三名遇难者之一是他的女友,另有消息指车辆碰撞护栏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无法打开车门逃生。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在事发后第三天,小米公司发言人星期二(4月1日)在微博发文回应。
据小米通报,出事的是一辆标准版SU7,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的时速持续行驶。
通报也指出,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侦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公里。
通报也提到,小米事后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小米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3月30日赶赴安徽铜陵,配合警方调查、取证,并于3月31日晚向警方提交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我们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
然而,小米这一番说明并未消除遇难者家属心中的疑惑与不满。遇难驾驶员的母亲王女士星期二便在微博发文质疑小米成立调查组的用意,并直言“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也没有给我来过一个慰问电话”。
另外,根据小米所公布的行车记录,从车辆发生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仅两秒钟。对此,王女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孩子当时开的是智驾,“当时的情况,谁能两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两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
她也批评,小米的声明显得避重就轻,并无法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为何燃烧,“我的诉求是早一点把事情的真相厘清”。

王女士的贴文引起网民不同反应,甚至招致网络攻击。虽然不少人表示同情,但也有人不解为何她要把矛头指向小米,“发生车祸哪儿有先找车企,应该让交警定责再找保险吧,车企为啥要给你打电话慰问?”
对于事故车辆开不了门及自燃等质疑和猜测,小米汽车星期二晚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再次回应。
小米汽车写道:“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它也称,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由于事故车辆在碰撞前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智驾的安全性成为舆论焦点。
网上开始流传有车主在使用智驾功能时,双手离开方向盘甚至睡着的视频,这反映车主误以为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业界人士认为,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车企过度宣传智驾,过度放大“智能”二字而忽略辅助。
有评论指出,智驾究竟能智能到何种程度,“车企必须心中有数,不可夸大其词,以至于给用户造成开车已经可以完全解放双手的错觉”。
因此,当小米SU7出事后,不仅敲响智驾的警钟,同时暴露小米造车技术可能存在隐忧,并将雷军个人IP与企业责任的矛盾推向台前。
全网等待雷军回应
实际上,事发后,全网都在追问小米汽车、等待雷军回应,而投资者陷入恐慌,小米在香港上市的股价星期二直线跳水,大跌5.49%,星期三更延续跌势。按照最新市值计算,小米总市值过去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面对外界的诸多疑虑,雷军星期二深夜不得不在微博发文,向遇难者家属发出慰问。
雷军在贴文中也强调,由于事故还在调查,小米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尽管如此,他代表小米向外界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然而,由于事故发生于3月29日,直到4月1日舆论发酵后,小米公关才回应,而活跃社媒的雷军也迟至当天深夜才发文致哀,这样处理方式被批“反应缓慢”。
对于雷军和小米公司的回应,中国资深媒体人李翔个人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评论说:“悲剧事故发生,对各方而言,第一重要的事,难道不是应该调查和还原清楚整个过程,然后再定责?对于公共部门而言,还有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责任。”
李翔也说,现在感觉有点歪楼(网络用语,指网民评论由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了,有一些对雷军和小米进行“有罪推定”的审查。
诚然,这起事故目前还在调查中,到底小米汽车在产品设计和安全方面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仍有待权威调查结果出炉,外界不宜过度揣测。雷军能否顺利化解这场信心危机,有待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