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昌:土地财政让中国与国际社会渐行渐远

时间:2022-11-10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曾永昌

21世纪已经步入地缘政治世纪。上世纪70年代,邓划清毛前30年界限,和美国“结婚”。2019年,中美“离婚”,中国又重回到前30年的环境。之所以如此,土地财政政策取向应是原因之一。

土地财政政策反映的是两种发展模式的分歧。中国1989年正式招拍挂土地,初心是解决吃饭财政问题。随着财大气粗,中国认为自己正在全面超越走向衰落的美国。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也搞过土地财政,但早在1862年就用税制改革代替土地财政。美国对中国土地财政不以为然,中国则反感在国际舞台上处处受制于美国。有些专家则拿美元、美军、美债、美股为代表的美国霸权欺凌中国说事。其实,中美根本的差距是发展原创驱动力的差距,中国投资驱动型、出口驱动型、房地产驱动型发展模式,无法与美国的创新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匹敌。

差距在根子上,中国要想具有像美国那样完全依靠自己凭空想象、独立开发研制一个全世界本来不存在的科技,并成功转化为一个新产业的能力,就必须从人才、文化、制度战略层面入手突破,仅仅靠土地财政、市场换技术、剽窃加山寨、重金挖人才,根本就支撑不了大国崛起。

理论界以土地财政作金元宝

不过,中国依然在21世纪迷上了土地财政,并将1989年前后的“搞点钱”解决吃饭财政的版本,演变成为而今的大国重器甚至基本国策。2017年《“土地财政”让中国崛起完成了原始积累》(赵燕清,简称新版)刊发,就是一部与资本主义土地财政对抗的理论。不过,《新版》走红之日,也就是中国与世界渐行渐远之时。

《新版》认为:“土地财政”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中国重建“计划经济所建立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和农村土地集体化”的“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利用“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让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源”和“不同于西方靠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制度基础”,并赋予土地财政作为人民币的“锚”印钞,鼓励土地财政成为城市化的金元宝,超前“大修高铁、机场、行政中心”,让“成百上千的城市排山倒海般崛起”,支持土地财政“巨额补贴”中国制造,以确保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打败美日欧企业,让中国“产品横扫全球,成为与列强比肩的资本强国”“借助土地巨大融资能力”“执行无人能敌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引领新一波世界革命。

土地是资源性资产,但凡搞土地财政都是短平快的,不可持续的。实施《新版》五年,尽管中国楼更高,路更宽,绿水青山更多,高铁高速更四通八达,政府机构更发达,扶贫攻坚更大方,C919、芯片会战更得力、航母军舰更造得多,但负面东西也增多了。而今,社会一切向钱看,全社会所有环节都在负债,城乡、工农关系失衡,贫富悬殊超出预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经济结构更加畸形,产能过剩、经济泡沫日益严重,财政供养人口则成倍攀升。如今,土地招拍挂大量流拍,国家土地“信用”评级也丧失殆尽,各级政府则开始陷入财政危机,经济大盘在下沉,正所谓欲速不达。

《新版》错在立论不够严谨。现在既要看到经济做到世界第二大,敢在世界说硬话的一面,但也要看到拆东墙补西墙,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这些方面都相对变小的一面,强行把自由竞争市场的“融资”“信用”理论塞进政府垄断市场维持自信,必然适得其反。

土地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新版》说“是融资而非收益”,但在地方政府眼中就是收益而不是融资。但无论融资或收益,打土地主意都是错的。中国的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做不到牺牲耕地换发展。土地国进民退,农村留守人员非老即少,几亿农民工没有医保、社保,做不到恒产恒心。城市化、房地产、基础设施、实体经济、文旅经济、开发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大多发展过了头,做不到以地生财包赚不赔。

透支未来带偏了发展方向

中国果真如《新版》所说“创造了一个比西方国家效率更高的融资模式”吗?其实,“高杠杆、高地价、高房价”野蛮扩张;用“买爱国房”、挖空“六个钱包”,再拖丈母娘赞助做大消费;强力管制市场,限涨、限跌,限购,发住房补贴,允许国企团购,这种全凭领导批示驱动的市场不能妄言效率。地方诸侯的“融资”乱作为无以复加,如果效率高,还用得着“三条红线”吗?

土地果真成为《新版》所说的“中国城市化的最初信用”吗?平心而论,那就是强拆强征的城市圈地运动信用。一个政府说了算,想拆就拆,想征就征,想限就限,想作弊就作弊的房地产市场,谈不上信用。

《新版》还说“中国城市化快速启动”是拜“城市土地国有化所赐”,但实际上是拜房地产投资品市场所赐。在一个5000元(人民币,约1000新元)以上月入的人口不足7200万人的国家,搞“投资品”大跃进,城市拆了建,建了拆,摊大饼,挖空了中小城市人口,做穷了县城和农村,扩大了工农、城乡差距,财政获了利,政府、房企、社会背了债,最后扔给金融买单,必然欲速不达。现在人口暴跌,今后很多城市可能变成鬼城。地方政府债务缠身,基础设施寅吃卯粮,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后,国家养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口、维稳、军费就都成问题了。房地产的繁荣是炒房客、少数富人和外国资本的成就,这不是中国应该要的。

《新版》还说土地财政的补贴让中国制造成为“产品横扫全球,与列强比肩的资本强国”。但事实上给中国制造的巨额补贴,不仅没有让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最终打败美日欧企业,还引发了史无前例的中美贸易战、脱钩、断供,以及地缘政治大博弈。中国用高杠杆、高地价、高房价、高债务最终换来的最高年份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就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而且现在随着经济大盘的下沉还得缩水。

一个国家财政拮据固然不行,但用透支未来的办法则断然不可。而今,《新版》已经被经济的实践证伪。鉴于《新版》带偏了中国发展方向,当下中国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重建改革开放理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作者是中国四川退休经济学者,研究员

现在既要看到经济做到世界第二大,敢在世界说硬话的一面,但也要看到拆东墙补西墙,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这些方面都相对变小的一面,强行把自由竞争市场的“融资”“信用”理论塞进政府垄断市场维持自信,必然适得其反。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