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台商投资降温 对陆转趋保守观望

时间:2023-08-20 08: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中国特稿:台商投资降温 对陆转趋保守观望

自中美开打科技战、贸易战以来,大陆台商将生产线、供应链分散转移至东南亚,几乎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加上两岸关系不佳与冠病疫情冲击,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也逐渐减少。而在疫情之后,留在大陆的台商未能盼来复苏荣景,反而遇上内需市场疲弱不振的困境。

为了了解疫后大陆市场情况,台湾的工商团体自3月起多次赴陆交流、考察,但许多台商给予的反馈不尽理想,有的甚至因为订单不足,不得不停产,将厂房转租给其他本地企业,以降低亏损。

长期从事台商辅导工作的台湾华信统领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总经理袁明仁,过去半年内便多次赴陆,走访台资企业考察。

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就他的观察,随着中国大陆人口红利退失、生产成本增加,早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具有充足资源的大型台资企业便已陆续将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经过这么多年,能走的几乎都走了”,现在还留下来的,除了部分采取大陆内外两条供应链策略的台商外,绝大多数是走不了的中小型台商。

随着生产成本增加,不少台资纺织厂在过去几年已逐渐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图为江苏一家纺织厂。(法新社)

然而,受到内需市场紧缩、外部订单大幅下滑的影响,留在大陆的台商也面临不小的生存挑战。

袁明仁指出,这些中小型台商在大陆耕耘20余年,身家心血都已投注在当地,没有太多资金能转移到海外,因此在过去这半年当中,不少老台商选择出售企业,或退休返台养老,让儿女接班经营。

但他也提到,许多台商的第二代接班意愿不高,因此也有不少台商选择逐渐交棒给大陆本地干部,长期来看,这些台资企业也会转变为大陆本地企业。

台湾全国工业总会大陆事务组组长黄健群自4月开始陆续走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成都等地,他接受本报采访时,同样提出类似的观察。

黄健群说,他8月初曾询问一名从事代工业的东莞台商近期经营状况,对方说今年订单比去年同期少了60%,还好这名台商还有开餐厅,能靠餐饮收入补足工厂的缺口。

不过,黄健群指出,因为涉及土地优惠政策限制,以及后续纳税问题,并不是所有台商都能顺利关厂脱手,不少台商工厂实际上已经没在营业,却只能将厂房转租出去,以弥补亏损。

他也透露,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帮这些台商转租厂房,维持台商厂房仍在运作,以确保招商指标不受影响,“从数字上来看,你(台商)还是没有撤掉”。

除了工商团体关注大陆台商的发展状况外,受台湾政府委托协处两岸事务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近年着力协助台商回台投资,也汇整了不少台商在陆发展的困境。

海基会发言人蔡孟君受访时说,过去几年里,台商在进行产能转移或分散布局时,往往会遇上土地出售、直接或间接转让大陆股权,以及闲置产能与厂房转租赁等问题。

蔡孟君也提到,还有台商反映面临订单缩减、劳动力不足、成本暴增、损益平衡等问题,除了寻求升级转型、维持最低开支、缩减规模因应外,也必须配合供应链重组及官方对绿能环保要求,才能重新掌握订单。

她指出,依照海基会的分析,受到中美贸易科技冲突未歇以及地缘政治影响,大型台商会持续调整或重组海外生产线来因应。

至于以大陆为主要生产基地的中小型台商,蔡孟君说,他们应会在成本及市场考量下,采取缩减规模、成本或自动化生产等升级转型的方式,加强竞争力,去化库存,或配合上游客户转移生产基地等供应链移转方式,为企业永续经营找新的商机。

台资企业对陆投资动能不足

另外,从台湾官方统计数据上,也能看见台资企业对陆投资动能不足。

自2020年起,台湾对大陆投资下滑趋势明显。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台湾对陆投资件数减少12%,投资总金额也减少14%。而今年1到6月,投资件数同比也减少7%,投资金额则同比增长6%。

自2020年起,台湾对大陆投资下滑趋势明显。(早报图表)

关于在陆台商的产业别分布,台湾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到6月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前五大业别,依序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基本金属制造业。

对于上述数据,蔡孟君解读,这意味着台商赴陆投资量能下滑,但传统制造业仍以大陆为主要制造基地。

台湾投审会8月中旬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22年台湾对新南向国家投资金额为52.7亿美元(71.47亿新元),超越对陆投资50.5亿美元,是自1993年以来,再次超越对陆投资金额。另外,今年1到6月,台厂对新南向国家投资金额达21.2亿美元,同样超越对陆投资的19.1亿美元。

除了对陆投资减少之外,台湾企业也加大从大陆汇回获益。

根据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台湾上市柜公司去年赴陆投资收益汇回台湾的金额,为1144亿元(新台币,下同,约50.68亿新元),创10年来新高。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台湾上市柜公司在大陆投资收益汇回金额也达156亿元,同样创至少10年同期最多纪录。

不过,蔡孟君指出,在过去几年里,部分台商决定将产能移转回台湾时,确实遇到资金汇出及汇回困难,另外,也有台商受到升息、通膨等因素,遭遇汇损及出口转内销困难等问题。

除此之外,大陆今年起也开始从制度面着手,规范外资企业外移。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月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针对业务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的公司,赴海外上市或于海外上市后进行募资,必须向中国证监会报备,并采“事后备案”制,自今年3月31日起实施。

台湾金管会7月20日统计,台湾约有196家上市柜公司是大陆新规的规范对象,已有九家预计回台上市的公司,认为可能受到新规定影响,并有三家公司已向大陆证监会备案。

着眼高技术含量领域 大陆对台商精准挑商选资

中国大陆近期加大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7月在东莞出席座谈会时,就向台商喊话,强调大陆会支持台商台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拓展大陆内销市场,为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便利。

他也说,大陆经济发展势头好、空间大,要台商台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积极应变,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台湾华信统领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总经理袁明仁指出,尽管地方财政吃紧,大陆多地仍愿意给予台商政策优惠,相关的招商活动更是此起彼落。不过,他注意到,这类活动较难吸引台商新进投资,主要是锁定当地台商,鼓励他们再增资。

台湾全国工业总会大陆事务组组长黄健群则说,有些台商形容,在过去两年,台商想见所在地的地方领导都没那么容易,或者容易遇到政策比较强硬的情况,对企业比较不利。但今年就开始对台商特别好,“台商觉得温度又回来了”。

不过,依照他的观察,这些优惠政策并非普及所有台商,而是会精准的“挑商选资”。比如说5G、半导体,甚至工具机、机械制造等台湾具有技术含量、不可取代性或竞争优势的产品,才是大陆今年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

黄健群指出,由于资讯通信产品具有高度政治意涵,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市场的顾虑较多,相比之下,机械制造业会是大陆较能争取的类别。他研判,大陆会强化这方面产品的进口替代政策,鼓励台湾相关企业赴陆投资,以减少对台采购,转为在地采购。

专家分析,大陆现在对台商采取精准“挑商选资”,锁定5G、半导体,甚至工具机、机械制造等台湾具有技术含量、不可取代性或竞争优势的产业。图为广东佛山一家台资机械公司。(中新社)

然而,中国大陆经济放缓、内需市场紧缩等因素,依然对机械业台商造成一定冲击。

台湾金属铸造大厂勤美集团,自1990年代起便进入大陆投资,陆续在天津、江苏苏州、湖北孝感等地设厂,武汉新厂也于2021年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汽车、工程农业机械等高端精密部件,是大陆金属铸造、机械制造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台资企业。

对于大陆台商外移现象,勤美集团董事长林廷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基础工业、汽车、农业机械制造相关企业,由于投资金额较大、需要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版图挪动不似纺织业或电子加工业等传统台资企业来得快。

林廷芳说,当前大陆储蓄率高,民间都急着还政府的钱,状况较好的企业也急着还银行的钱,对房地产、汽车这类耐久财(durable goods)的消费意愿随之下降。因此,从去年底解封到现在,机械业订单与开工率明显比过去几年差。

不过,他指出,随着大陆在电动车、新能源车的生产与出口量提升,机械业订单在下半年有逐渐复苏的迹象。因此,内需紧缩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没有我们当初自己预估的那么悲观”。

林廷芳也提到,由于加工业外移,过去集中在沿海一带的大陆劳工,开始转往内陆发展。加上大陆失业率攀升,官方更愿意投入如环保、绿能,乃至工安、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资源,补贴具有就业市场龙头角色的基础工业企业,反而改善了过去机械业招工不易的问题。

大陆经济前景不明朗 台商保守观望

但他认为,这类的补贴政策力道能够持续多久,台商也只能观望。林廷芳坦言,总体而言,台商的投资意愿随着大陆市场受到的内外部影响,而大幅降低;同时也担心大陆会不会像日本一样,因为企业的投资意愿低,就进入失落的10年、20年。

黄健群也说,台商普遍都对下一步的投资采取观望态度。 “大陆换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又是疫后刚解禁不久,经济复苏力道比想像中的还要弱,欧美订单需求也没有那么强,(台商)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再观察看看”。

他研判,对出口为导向的台商而言,第三季度往往会进入旺季,欧美订单有机会增加,届时可能会有比较明确的投资评断指标;未来的一两年则是重要关键观察期,“能留就留了,不能留也就只能离开”。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