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中国GDP“保5”都悬?

时间:2023-07-20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第二季经济数据出炉后,多家投资银行纷纷下调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其中最低的降到了5%。

花旗、摩根大通和法国兴业银行均把对全年中国GDP增幅预测,从此前的5.5%下调至5%,摩根史丹利更将预测大幅下调0.7个百分点至5%。

这让人想到今年初中国刚走出冠病疫情影响时经济强势反弹,不少机构乐观预测全年经济增幅可突破6%。中国政府3月份将官方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时,还被认为过于保守。没想到一个季度过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就从GDP会不会“破6”变成能不能“保5”。

单看数字,第二季GDP同比6.3%的增速不算低,但这是建立在去年同期经济受防疫封控重挫,仅增长0.4%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分析师们普遍预测的7%以上。若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环比仅增长0.8%,增幅远不如第一季的2.2%。

中国上半年GDP累计增长5.5%,略高于5%左右的全年目标。全年经济增长若要达标,下半年GDP同比增速至少要达到4.5%。而去年第三季经济增速触底反弹至3.9%,第四季也有2.9%,这为今年下半年经济提出更高增长要求。一些分析师直言,全年GDP“保5”都有一定难度。

下半年GDP增长达标的一大不确定性,源于第二季经济数据暴露出的各类潜在风险,例如出口持续走弱、楼市再度下行、民间投资不振、消费复苏乏力、青年失业率继续攀升,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凸显等。

其中,出口等因素受外部大环境影响,前景仍不明朗;投资下滑则因企业信心不振,进而导致招聘职位减少和居民收入增长滞缓,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和消费压力,也导致楼市买气低迷。如果企业不敢投资、民众不敢消费,中国经济可能陷入通缩的下行螺旋。

近两个月来,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呼吁官方大力刺激家庭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回升;同时进一步放宽购房限制,缓解楼市流动性困境。经济学家刘元春本周更在公开论坛上指出,中国下半年绝不是简单地依赖政策,而是要靠一揽子方案来解决问题,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再定位,社会政策再出台,战略性产业政策的持续实施等。

早在6月中旬,就有传闻称官方将出台“重大刺激措施”提振经济;但一个月过去,市场翘首以盼的一揽子措施还是“只闻楼梯响”。政府在个别领域“挤牙膏”式地出台的政策不及预期,不仅令投资者失望,也让民众心累。

本周微博上热转的一则贴文,是网民发出三张新闻报道截图,显示中国国家发改委在4月19日、6月16日和7月18日,先后三度提出“正抓紧制定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并点评:“建议抓紧一些”。还有人调侃:“再不抓紧,今年就过完了,明年还得抓紧。”

对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期待一再落空,是市场对下半年经济信心不足的另一重原因。摩根史丹利已将明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从4.9%下调至4.5%,指官方在推出刺激政策方面行动缓慢,令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怀疑持续升温。

从官方步步为营的态度推测,决策层制定刺激政策时,依然将防范“大水漫灌”当做重要考量,避免重蹈15年前“4万亿”(人民币,7500亿新元)刺激配套导致多年产能过剩、房价泡沫等后遗症的覆辙。

另一方面,虽然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工具箱依然有足够空间,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并未消退,至今没有大动作,可能是为应对更大危机保留弹药。

决策层的小心谨慎不无道理,但经济形势的紧迫也不容小觑。如果政策力度过小,不足以对经济带来实质性提振;如果市场预期一再落空,之后要提振信心就得付出更高成本。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局势仍在快速变化,这些都考验执政者的决心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经济数据出炉当天,国家发改委召开本月第三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官方星期三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并鼓励民企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等。

这一系列做法能否提振过去三年被重挫的民企信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切入口,仍有待市场检验。当前投资者已把目光转向月底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再次寄望“一揽子措施”面世。

在中国GDP去年罕见地低于增长目标后,官方今年绝不会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如何守住5%的增速,又要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依然是决策层要面对的棘手挑战。期待下周的政治局会议可以拨云见月,为下半年经济发展指一条明路。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