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日本新“阳光计划”面临变数

时间:2023-01-20 11:0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笪志刚

持续已近一年的俄乌冲突给全球能源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在欧洲以及其他众多国家饱受能源价格动荡困扰的同时,严重依赖外部能源供应的日本同样“忐忑不安”,甚至开始担心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遭遇的能源困境重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官产学研携手推进以能源替代为主要目标的“阳光计划”,调整能源战略并实现在新能源技术和科技创新上的诸多突破,在全球率先交出转危为机的转型答卷。但这一次,在俄乌冲突仍看不到结束迹象、日俄关系恶化随时可能引发俄能源断供的情况下,岸田政府重启新版“阳光计划”能帮日本二次“转危为机”吗?

日本在二战后选择外向型发展道路,利用国际市场廉价能源等外部条件,以推进“贸易立国”“技术引进”等国策和实施能源从煤炭向石油转型等策略,实现经济恢复乃至高速增长。但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也在战后首次咀嚼了真正意义上危机的苦涩。日本随即出现经济萧条走势,石油制品和电价高昂,产能过剩、产值下降、失业大增,产业竞争力急剧萎缩。原油涨价使当时从中东进口能源比重近90%的日本,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

对此,日本政府1974年出台“阳光计划”,包括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陆续投入巨额扶持资金,根据“国策民营”推进建设和运营核电站,全产业全社会致力于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应用等,叫响2000年前开发出可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的目标。该计划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日本光伏面板一度全球领先,核电站数量突破40座,芯片产业技术实现飞跃,并且刺激其他节能减排产业实现跃进。

以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能源困境为契机,日本通过“阳光计划”转危为机。但在随后的发展中,日本在光伏面板等新能源开发上成本短板凸显,在普及量产化阶段不断被中韩等国超越,核能也因福岛核事故而在日本总能源中占比直线下降,多数核电站因安全性出现10余年的停运,这样的困境使日本不得不选择继续依赖中东能源,扩大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作为补充。

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追随美欧对俄制裁的日本再次面临能源涨价的压力以及俄罗斯可能的能源断供。目前中东能源在日本能源进口中占比高达92%,超过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候,也让日本国内担心能源安全风险再次超过了警戒线。

面对如此逼兀态势,岸田政府一方面试图通过经济外交拓展传统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同时结合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在10年内投资150万亿日元(1万5405亿新元)构筑脱碳化社会的设想,这被日本媒体称之为新版“阳光计划”。但日本开发上述新能源面临欧洲后来居上、中国率先量产等多重竞争压力,能否再次转危为机还存在不少变数。

日本摆脱能源困境的左突右撞也给其他一些能源消费国提供了警示,一旦形成对某种传统能源供应路径的依赖,就可能严重影响对于新能源开发的创新热情,消磨破釜沉舟推进低碳发展的毅力。当前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导致不少国家的能源政策出现反复甚至短时间倒退,但长期来看,继续坚决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将是未来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日本这次为应对再次隐现的能源困境重启类似“阳光计划”的举措,但这些谋求能源格局软着陆和低碳化发展的一系列尝试能否坚持下去以及取得什么成果,显然还有待观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